就在这个紧张得令人窒息、关键得足以改写历史的时刻,一名身着轻甲、面容机敏如狐的斥候,犹如林间穿梭的猎豹,匆匆踏入了廖化的军营。他的步伐矫健有力,每一步都透露出刻不容缓的紧迫感。手中紧握着一封密封得严严实实的信件,那封信件仿佛承载着整个战局的命运,沉甸甸的。他毕恭毕敬地走向廖化,双眼闪烁着坚定与敬畏,将这封至关重要的信件递交到了廖化的手中。
廖化接过信件,首先仔细地检查了火封。当确认其上并无被拆过的痕迹时,他心中暗自松了口气,深知这封信的内容必定是机密且紧急,关乎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他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随着信封的裂开,姜维亲笔书写的信件内容映入眼帘。信中言辞恳切且急促,字里行间透露出前线战局的紧迫与战略部署的重要性,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廖化的目光如炬,迅速消化着信件中的信息,眉头紧锁,神色变得愈发坚定。
没有丝毫的耽搁,廖化立即下令吹响集结号角。那号角声震耳欲聋,仿佛是在向整个军营宣告着战争的来临。军营内顿时沸腾起来,士兵们迅速整装待发,那忙碌的身影、坚定的眼神,都透露出他们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国家的忠诚。在廖化的指挥下,军队有条不紊地集合完毕,士气高昂得如同即将出征的勇士,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随后,廖化率领着这支精锐之师,从阴平桥头出发,如同离弦之箭,迅速向战略要地剑阁挺进。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着他们的决心与勇气。而这一切,都在钟会的意料之外。
钟会在剑阁仅仅留守了一个裨将,这在他看来是万无一失的安排。他自信满满地认为,在这个看似大局已定的时刻,绝不会有蜀军再次对剑阁发起攻势。毕竟,成都的陷落已是迫在眉睫,大部分蜀军理应忙于勤王,全力保卫国都才对。然而,钟会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姜维的撤军动机。
姜维的撤军,究竟是接到了成都已被攻陷的消息后无奈撤军,还是出于某种深邃的战略考量主动撤军?这两者之间,实则天差地别,犹如云泥之别。如果是前者,那么蜀汉大军必定人心涣散,撤军之时难免会出现混乱与无序,这对于钟会而言,无疑是极佳的追击时机,可以趁机扩大战果,一举奠定胜局。
但是,如果是后者呢?那就需要细细考量、深深琢磨了。然而,此刻的钟会已被邓艾围困成都的捷报冲昏了头脑,满心都是对胜利的渴望与对邓艾功绩的嫉妒。这份嫉妒心如同野火燎原,迅速蔓延至他的整个心灵,让他忽略了战场上那些至关重要的细节,未能全面洞察战场上的微妙变化。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剑阁如此关键的隘口,仅仅留下了一个裨将镇守,这无疑为蜀军的反击埋下了伏笔,也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