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兵临城下之大汉再起!> 第102章 吴景帝派遣使臣,司马昭考校世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2章 吴景帝派遣使臣,司马昭考校世子(1 / 2)

孙休微微调整了一番心绪,缓缓地站起身来,目光坚定,言辞铿锵有力:“当前局势,吴蜀两国已结成牢固的盟友,共同挥师北伐魏国。倘若我军在此时贸然选择退兵,不仅违背了与蜀国的盟约,更将严重损害我国的威望与信誉。而持续不断的激战,虽能展现我军的英勇无畏,却也可能给我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动摇国之根本。因此,我意已决,派遣大鸿胪张俨,携同数位精明干练的使者,前往魏国进行和谈。我方的条件是,若魏国愿意割让扬州、合肥、寿春等重镇于吴国,我国便即刻撤军,以和为贵。然而,若魏国冥顽不灵,拒不割地,那我吴国将士必将一往无前,继续与魏国鏖战到底。在此期间,我军需加大攻势,给予魏国沉重的打击,让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迫使其不得不正视我方的诉求。”

濮阳兴与张布二人,闻此良策,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惊叹。这分明是一招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计!若魏国选择割地求和,吴国不仅能轻松获得疆土,还能借此机会休整军队,养精蓄锐;而若魏国拒绝,吴军的士气将在对峙与战斗中愈发高涨,如同烈火烹油,势不可挡。更重要的是,这一策略还能间接助力蜀国。一旦魏国因畏惧而割地,蜀军见吴国轻易取得战果,定会备受鼓舞,士气大振,对魏国的攻势也将更加猛烈。

二人对视一眼,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约而同地躬身行礼:“陛下此计,真乃神来之笔,既显我国之威,又不失仁义之道,实乃圣明之举!”

而于那洛阳晋王宫中,司马昭正襟危坐,召集了一众幕僚与大臣,共同研讨东线与吴国那紧张对峙的局势,并着手规划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与往昔不同的是,今日之议,司马炎与司马攸两位公子亦赫然在列。众幕僚与大臣心中皆如明镜,深知此乃司马昭有意锤炼并考察两位世子之举措,一场暗含机锋的较量,已悄然拉开序幕。

贾充与司马炎目光交汇,彼此间似有千言万语,却又默契地选择了沉默,只将那份深意埋藏于心底,继续埋首于案牍之间。

这时,西曹属邵悌挺身而出,言辞恳切地道:“晋王殿下,我军与吴军之间的大战,已然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依臣之见,此战短期内恐难见分晓。然而,臣所忧者,并非我军能否克敌制胜,而是石苞将军之独断专行。石苞将军智勇兼备,实乃将才,然其在扬州任职已逾五载,若再度发生如诸葛诞般的反叛之事,其后果不堪设想!石苞之才能与对当地军队的掌控力,较之诸葛诞,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望晋王殿下深思熟虑,以防患于未然。”

提及诸葛诞事件,那可是淮南三叛中惊心动魄的一幕。淮南三叛,乃是司马父子逐步掌控魏国朝堂后,那些仍忠于曹魏的地方实权将领,为扞卫旧主而发起的三次英勇反抗。首叛乃太尉王凌与其外甥令狐愚,次叛为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至于那第三叛,便是扬州都督诸葛诞的悲壮之举。尽管这三次反叛均以失败告终,但其间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司马昭之兄司马师,便是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英勇捐躯。司马一族历经风雨,对将领的猜疑之心,早已根深蒂固。邵悌此时之言,无疑触动了司马昭心中那最为敏感的神经。

司马昭闻言,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之后,他缓缓转头,目光落在了司马炎的身上:“炎儿,你对此有何见解?”

司马炎闻言,毫不迟疑,朗声道:“父王,儿臣以为,应即刻派遣心腹将领,前往扬州替换石苞,以稳固大局!”

司马昭微微颔首,接着追问道:“那你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