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啊,你可曾细想过,你祖父究竟有无说过那句话,对你来说,是否真的有着天壤之别?”老丈在长久的沉思之后,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沧桑与深沉。
刘谌闻言,心神不由自主地被牵引,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人生在世,言语繁多,有如繁星点点,随口而出的话语或许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却是他的行动与抉择。无论祖父刘备是否曾有过那般豪言壮语,他的一生无疑是光辉灿烂的,他为了百姓的福祉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时至今日,虽然仍有人对祖父晚年伐吴的壮举表示难以理解,甚至颇有微词,但刘谌深知,祖父的心中始终秉持着一个“义”字。若非祖父的坚持与执着,那桃园三结义的佳话,恐怕只会沦为后世的一场虚无缥缈的笑谈。
在此,笔者不妨再多言几句,以抒心中之感慨。世间有人试图以利益分析法来解读历史,来评判人物,然而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一个人若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那么在太平盛世,或许还有法律的约束能够让他循规蹈矩,但一旦身处乱世,这种人便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践踏道德与伦理,将世界搅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历史上的黄巢起义,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那些为了私利而不顾一切的狂徒,最终只会将国家和民族推向深渊。
再观后世之《隋唐演义》,虽然同样描绘了天下纷争的壮阔画卷,然而其研究热度与影响力,却远远不及《三国演义》。这是为何?原因便在于,《隋唐演义》所聚焦的,不过是“名利”二字,书中的人物皆被名利所驱使,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勾心斗角,义气早已被抛诸脑后。有人或许会说,李世民至少是一位名君,然而在其家族内斗的处理上,却实在难以令人恭维。他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或许有着无奈与苦衷,但霸占弟媳之举,又岂是无奈所能辩驳的?更何况,李世民还开启了皇帝篡改史书之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相比之下,刘备虽然被后人讥为作秀、义气用事,但却鲜有人称其为渣滓,因为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坚守着那份难能可贵的“义”。
一个民族的存续与发展,离不开“义”字的支撑。刘关张三人所讲的兄弟情义,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纽带;而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所讲的民族大义,则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无数先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民族大义的真谛。如果单纯用利益分析法来衡量这一切,又怎能解释那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奋不顾身,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与责任。
再说句题外话,如果一个人连兄弟情义都不讲,又怎能奢求他去讲民族大义呢?毕竟,一个民族就是由无数个兄弟姐妹所组成的大家庭,只有家庭和睦、兄弟齐心,才能共同抵御外侮、振兴民族。因此,“义”字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准则,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瑰宝。
笔者言多必失,若此番唠叨引起了读者的不悦或反感,在此深表歉意。愿我们都能铭记历史、珍视当下、展望未来,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且说刘谌,在老丈的言语启发下,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回想着自己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那些惨剧与悲剧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回放。他意识到,自己先前的想法或许太过狭隘了,只关注了眼前的利益得失,而忽略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真正的目标,不应该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斤斤计较,而是应该致力于减少世间的悲剧与苦难,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