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丞领命而去,她在心中默默告诫自己,无论前路如何艰难,都定要坚守本心,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
想到此处,重新拿起笔,继续投身于公务之中,心中已然做好了迎接重重挑战的准备 。
而在丞相府中,白士绅也在与李肃密谈。
白士绅一脸恭敬地说道:“丞相,此次科举我被任命为副考官,您放心,定会按照您的意思行事。”
丞相微微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阴鸷,说道:
“此次科举至关重要,绝不能让谢淮钦和杨峰坏了我们的好事,你要见机行事,关键时刻,务必保证我们的人能顺利高中。”
与此同时,京城的大街小巷确实已热闹非凡。
在那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几个年轻学子正围聚在茶摊旁,热烈地讨论着。
其中一个身着洗得有些发白青衫的学子,眉头紧皱,满脸忧虑地说道:
“这科举突然提前,我还有好些书未曾研读透彻,这可如何是好?”
说罢,他端起茶杯,猛灌了一口凉茶。
旁边一个圆脸的学子则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李兄,莫要慌张,大家都一样,如今只能抓紧时间,日夜苦读了。”
说完,自己却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时,手摇折扇的学子接话道:“我倒是听说,此次科举的考官中有大理寺的谢大人,听闻他为人刚正不阿,想必此次科举会公平公正。”
“希望如此吧,” 旁边老者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不过这科举竞争激烈,即便考官公正,想要脱颖而出也绝非易事。”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窗外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谢淮钦的身上。
她一头扎进大理寺堆积如山的典籍中仔细翻找着有关科举流程的卷录。
泛黄的纸张在她指尖一页页翻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记载着历年科举的细则、典制以及注意事项。
她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遇到关键之处,还会拿起一旁的笔墨,在空白处认真地做着笔记。
此时,郡主府的下人匆匆走进藏书阁,在门口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说道:“郡马爷,郡主已备好晚膳,特意差小的来请您回府。”
谢淮钦这才从科举的资料中回过神来,看了看窗外的天色,意识到时间已晚。
轻轻合上手中的卷录,将其小心地收好,随后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随着下人走出了大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