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3章 控制权(2 / 2)

如果说,严格按照朝廷规定,其实也不会有多少亏损。但是,时间长久之后,哪怕不是公务外出的官员,都会蹭免费的驿站,甚至连一些官员的亲朋好友,也都会蹭驿站。

公务外出的官员结束了公务之后,相关凭证并不上交,自己留着,或者借给其他人,就又可以去蹭免费驿站。

地方上,对于这种情况,只能说是有心无力,得罪不起。

但是,革新之后就会不一样了,账册是每年都会由通政司去核查的。如果有这类的费用,通政司可不会惯着他们,能直接上奏到皇帝跟前的。

另外,地方驿站的考核,要和盈亏挂钩,也让地方驿丞不得不尽心。他们也不再是不入流的小吏,而是有品级了,哪怕是最低级的官,那也是官了。

驿站一条线上的人,肯定因为这次革新而受益,为之欢庆就不用说了。

就连民间听说了这个革新方案之后,也大都叫好。

明朝和以往朝代真的是有很大不同的!

在隋唐之前,是世家门阀把控朝堂,可以说,朝堂无寒士;

从隋唐开始,虽然从制度上有了科举这个上升途径,但是,依旧是世家门阀把控朝堂,做官的,必然是先问出身;

唐朝末年,黄巢造反,杀了很多世家门阀,导致世家门阀的影响力被削弱。等到宋朝之时,科举进一步规范,但是也还是有讲究,真正的寒门,还是很难做到高官;

元取代宋,对于一直盘踞中原的世家大族,那就是毁灭性的打击了,儒家都被打入下九流。蒙古人是第一等阶级,色目人其次,换句话说,是按民族人种来论高贵低贱。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相当于是从废墟上重建,反而少了很多前朝的拘束,因此,明太祖所建立的科举制,又是八股取士,反而是最公平的了。

因此,明朝时候,很多真正贫穷的人,只要才智超群,也一样能靠科举当官。

张居正、刘元珍、海瑞、于谦以及杨涟等,皆是这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朝的读书风气,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好,识字的人数,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要多。甚至江南这边的人,或多或少都能认得一些字。

这是书社能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明朝通俗小说蓬勃发展的基础。

另外,明朝的商业,等到这隆庆年间,也已经算是发达了。再叠加明朝非常特殊的存在,有两个都城,造就了南北两个中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书信的需求,其实是很高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