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为我们的认知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因为,无论是爆炸起源,还是神论起源,还是自然不异的不去构想它的原由,都也只是为我们头脑中一种对于眼前世界基础简单逻辑认知的基本思路。
事实上,我们也不过是在用“法自然的空无”基建出各种各样的“无有而有”的模型;使得我们能够更为详细地对眼前的事物进行认知;即,一切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有”,为什么会“相互作用”。
事实上,这些古人多多少少也都是会有思考到的,因为从各种各样形状不太化一的太极图形来看,其中我们所要描述的“有物环节”与这样的图形模型是非常密切的;
但也,有时候我们可以不用去看图,因为看图会着相和执相进各种各样的图形之中;比如当我们看了太极阴阳的符号后,就着相进了阴阳的符号中;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后,就把真正世界的真相忘得一干二净,偶尔也只是在当做话题在聊一聊;以此也可见,我们是有什么执着什么,学什么执什么,看见什么执着什么;所以,才有提出破执、毋固等概念;
儒家其实才是最难学的;可能看起来很入门,读读背背就行,学而时习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对于记忆这些也并不牢靠;
“但真正要读懂儒家,首先得是要先精通佛家和道家”;因为“为人所需”的一门学问,是很难去考量仔细以及考量清楚的;涉及到“出世入世”;因为现有的一切人类行径,甚至是于我们对于“认识到道、学习知识、讲求科学”等等的体验,也都是为人所需的一种感欲;因为都是想要从“为人”基础上出发的。
“为人”也并不是说就是做好人或者做不好的人;这种分直接性的划分好坏人的方式实在是有些太过武断;这种就好像各种喜欢把一切拆成两半来看待的人,都是不太懂得现实和自然性人生态度的人;例如唯心和唯物;首先根本就没人真正知道“心”是什么,就连唯物的人也不知道“心”是什么;这个问题简直就像是在进行某种“拷问”一样;而“物”又是什么,仅仅是指代看得见、摸得着吗;量子力学都不能够彻底解决“物”是什么,就不要再提唯物了,提起来就怕,跟个敏感词汇一样,简直是要吃人的节奏;就已经极端到了这种程度。
不了解“自然”是什么,即宇宙自然的真相是什么,或者自以为自己了解到了,就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到“心和物”是什么;如此就是在骗自己也在骗别人;唯心和唯物只是应印不同的时代,而被提出的一种理治理念。
甚至于我们不加以任何基础性理论地去看待“心和物”,根本也就是无法对其作出合理解答的;唯心的人也一定是在唯物基础上的,唯物的人也一定是在走心的;突然之间多了这么多的现象级观念,就也懒得讨论了;这种二分法、只看事物一面性的思路是真的呆板;敬而远之,小心哪天你就引火上身了,因为稍有不慎,你在触及别人底线的同时,也是在触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继续引用夫子的话,就是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众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久居鲍肆不闻其臭,久居兰室不闻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