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展示水泥在道路修筑上的优势。”
“另一方面,也能让沿途的百姓看到新事物带来的切实好处,为后续的推广奠定基础。”
牛晓乾接着补充道,“而且,可以召集当地的百姓参与,给予一定的报酬。”
“这样既能解决人力问题,又能让百姓直接参与到新事物的建设中来,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还可以逐渐普及一些民用物品,像改良后的农具。”
“这些农具操作简便,能提高耕种效率,增加粮食产量,百姓们肯定喜闻乐见。”
“而且,农民是大明的根基,让他们先受益,也能稳定民心。”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思索,“嗯,这两件事听着可行。”
“不过,修路的工人咱打算先给少量的钱,剩下的用精盐补充。”
“如今精盐产量渐长,如此一来,既能节省些银钱开支,又能让百姓多得些实用的物资,你俩觉得如何?”
李奥想了下大明现状,“嗯,这主意不错。”
“精盐本就是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用它当作报酬的一部分,百姓肯定乐意接受。”
“而且,这样还能变相推广精盐,让更多人习惯使用,于民生和经济都有益处。”
“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得提前跟百姓解释清楚,确保他们知晓这是等价的报酬,避免产生误解。”
朱元璋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说道:“你俩的想法颇具可行性,一会儿咱们再去瞧瞧标儿和宋学士培养的那些学子,进展得怎么样了。”
“毕竟,这些新事物的普及,终究需要大量的人手来推动。”
说话间,众人已来到水泥厂,老二朱樉和观音奴早已在厂门口恭敬等候。
一见到朱元璋等人的身影,朱樉夫妻二人赶忙快步上前,郑重地行起大礼。
朱元璋赶忙笑着伸手扶起他们,“都起来吧,一家人不必如此多礼。”
观音奴温婉地笑着,轻声说道:“陛下,李哥,牛哥一路劳顿,我已备好茶水,你们可先稍作歇息。”
朱元璋摆了摆手,兴致勃勃地说:“先不忙喝茶,咱们还是先看看这水泥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