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土壤排水性好,有利于红薯根系的生长与膨大,是红薯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抬头望向天空,琼州岛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阳光,为红薯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看来,咱们实验田的土壤条件确实不如你们农场啊!”秦教授感叹道,语气中既有对现实的认可,也有对未来改进方向的思考。
但是,秦教授并未止步于此,高产的背后必然还有其他因素,“你们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照顾方法?”
汪保国想了想,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范正。
红薯的育苗工作一开始是由池雨微负责的,后来红薯苗被移栽到地里后,主要由范正监管。
至于特殊的照顾方法,汪保国确实不太清楚。
“范正,你好好想想,池雨微同志在育苗期间有没有做过一些特别的事情?”汪保国催促道。
普通育苗也就那几个步骤,池雨微当时有没有特殊操作还得仔细想想。
范正回忆起了那段时间,她在育苗时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不仅提前给要育苗的红薯地施足了肥料,还提前对土壤进行了杀虫处理。
那些红薯苗刚长出来的叶子又绿又大,移栽到地里后长得特别快!
“难怪这些红薯能长得这么好!”秦教授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其实,池雨微同志在育苗阶段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创新,”范正补充道,眼神中闪烁着对同事智慧的敬佩,“传统育苗方式,红薯苗的密度往往较高,这样虽然节省了空间,但容易导致苗间竞争激烈,影响个体发育。决定适当降低育苗密度,给每株红薯苗提供更充足的生长空间。”
“这个做法确实巧妙,”秦教授赞许地点评道,“降低密度不仅可以减少苗间的养分争夺,还能让每株苗得到更充分的光照和空气流通,这对于增强苗势、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大有裨益。”
汪保国闻言,也露出了赞许的神色,这次农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着成果,绝非偶然,这是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像池雨微同志这样敢于尝试、善于总结的农业人才。
“这次考察,对我们来说收获颇丰。”秦教授十分感慨,“亲眼见证了科学种植方法与精心管理如何共同作用于农作物,实现了产量的飞跃。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案例,也激励着大家更加深入地探索农业生产的奥秘,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汪保国和范正则相视一笑,这是最好的回报。
随着夕阳西下,一行人在田间地头结束了这次意义深远的交流。
秦教授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计划,踏上了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