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遥在部落中忙碌不已,既要制作土坯、练习投石索,还要处理各种部落杂务,几乎没有片刻的闲暇。
尽管身处部落无需外出,但时间依然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经过十几天的精心沤制,那捆麻终于达到了宋遥预期的效果。
然而,那股臭味简直让人难以忍受,即使宋遥戴上了自制的兔子皮口罩,臭气依然钻入脑门。
他强忍着胃里翻腾的食物,用毅力压制住呕吐的冲动。
这也是制作麻布必经的过程,习惯了就好,宋遥只能这样自我安慰。
好在麻的量并不大,捞出来后挑回部落,放进缸里简单清洗,去除表面的杂质。
接下来是剥皮环节,经过沤制的麻果然容易处理,用手轻轻一撕,麻皮便从麻杆上剥离下来,不一会儿一捆麻就被剥完了。
最终,宋遥得到了他想要的麻纤维,但一捆麻最后剩下的纤维仅有一小把,数量稀少,和直接从麻上剥下来的纤维根本无法相比,这样的处理方式损失确实不小。
这些麻纤维比麻皮细得多,宋遥用手将它们搓成了一根根细线。
由于纤维数量有限,麻线的长度也相应较短,直接按照纤维的长度来,每根大约只有七八十厘米长。
完成搓制后,宋遥才意识到,自己制作的麻线似乎还是有些过长,毕竟这些线织不出多少布料。
但转念一想,这已经是根据麻纤维的长度所能做到的最短极限了,再缩短确实不易。
反正将来也不会只制作这么一点,纠结于此并无必要。
只要部落的麻产量提升,宋遥打算全面采用这种麻线。
这种完全由纤维搓成的线,其韧性远胜于普通麻皮制成的线。
宋遥轻轻捏了捏,发现即使将这种细绳做到麻皮能承受的最细程度,其抗拉能力依然出色。
最细的麻皮绳稍用力便会断裂,而这种纤维线则坚不可摧。
忙碌了一上午,宋遥终于将所有纤维搓成了麻线,每根线大约一毫米粗细,这已是他的极限。
再细一些虽然技术上可行,但心里却没底。
不过,这样的粗细也算适中,第一次尝试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实属难得。
成线后本应进行绞团处理,但总共才两百来根麻线,这一步骤倒是可以省略了。
接下来便是制作麻布的最终环节,只需将这些线按经纬顺序排列,便能形成一块布料。
宋遥记得,制作布料通常需要织布机,然而在后世,机器织布已占据主导,手工织布机几乎成了传说中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