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选择制作的是常见的杆秤,选材为一根笔直的硬木,头部略粗,尾部稍细。
在距头部三厘米处,他用绳子系了一个环,前面的钩子同样以木头雕琢而成,而秤砣则就地取材,用一块鹅卵石代替。
毕竟,在这个时代,条件有限,不能苛求完美。
然而,要制作出一个精确到一斤的称重工具并非易事。
宋遥也曾尝试制作天平,但木质结构的精度远达不到他的要求,即便空载时也无法保持绝对水平,称重误差必然不小。
既然现有条件难以实现理想中的精准一斤,宋遥决定另辟蹊径。
他注意到一个普通水杯的重量大约在二两左右,去掉瓶盖后,估计最多一两。
于是,他倒出约五十毫升的水,剩下的水加上杯子的重量大致接近一斤。
虽然难免存在误差,但最多不过二三十克,不到一两,基本上可以满足使用需求。
通过精心挑选和敲打石头,成功制作出一斤重的标准砣。
尽管当时缺乏精确的度量衡,他的方法却被公认为标准。
他记录下秤砣到达的位置,反复称量多块石头,最终砸出几块相对标准的一斤重砣,再通过增加砣的数量来调整重量,依据秤杆的长度计算,结果还算准确。
既然无法做到完美,宋遥决定就这样将就使用。
毕竟在这个时代,度量衡尚未普及,他所制作的秤自然成了最标准的存在。
这一切都由他说了算,只要坚持下去就好。
面对技术上的局限,宋遥不得不接受现实。
更小的重量单位是“两”,但用这种粗制滥造的秤来称量如此细微的重量显然不够灵敏。
宋遥决定放弃制作小秤,况且与周边部落交易时,通常都是以几十上百斤为单位,一两斤的误差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制作一把能称量十斤以上的大秤。
宋遥手中的这把秤最多只能称五斤,显然无法满足部落的需求。
不过,制作更大的秤并非难事,只需凑齐十个一斤重的石头即可,叠加起来便是十斤。
宋遥如今也不再追求完美,只要能制作出一把误差不大的秤,便已心满意足。
至于更精确的称量工具,未来总有机会去制作,但目前看来,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日常应用中,长度单位相较于其他两种计量单位更为普遍。
部落里缺乏色彩鲜明的材料,狼匠只能就地取材,用木头制作尺子。
如今,一米的刻度已基本刻制完成。
所选用的木料相当长,延伸至两三米亦不在话下。
这样的木板在部落中堪称最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后部落内的物品均可以此为参照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