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只觉一阵强烈的眩晕感袭来,待站稳脚跟,周围的世界已彻底变了模样。入目皆是破败荒芜之景,灰暗的天空下,河流干涸,大地干裂,远处的城市废墟被风沙掩埋了大半。还没等她完全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脑海中便响起一个冰冷的电子音:“你已成为未来生态修复专家,地球生态严重破坏。你的任务是修复生态,重建家园。”
紧接着,电子音提示她拥有积分可用于兑换助力。苏瑶没有丝毫犹豫,迅速用200积分兑换了生态修复理论和纳米修复技术。刹那间,海量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细节涌入她的脑海,从复杂的生态系统原理到微观层面的纳米修复操作,都清晰明了。
苏瑶深知任务艰巨,她立刻着手对周边环境进行详细勘察。利用纳米修复技术中的微型探测装置,深入分析土壤、水质和大气成分。经过一番研究,她发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导致植被无法正常生长;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生态系统几近崩溃;大气中充满了有害气体,形成了厚厚的雾霾层。
依据生态修复理论,苏瑶制定了初步的修复方案。首先针对土壤,她计划利用纳米吸附技术,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粒子吸附并分离出来,再引入特殊的微生物菌群,改善土壤结构,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对于河流,采用纳米过滤膜对污水进行净化,同时投放能分解污染物的纳米机器人,逐步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在大气治理方面,研发一种纳米催化装置,将有害气体催化转化为无害物质。
然而,方案实施初期,便遭遇了第一个重大困难——技术难题。纳米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环境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例如,土壤中的某些矿物质与纳米吸附材料发生不良反应,降低了吸附效果;河流中的污染物成分复杂,纳米过滤膜频繁堵塞,净化效率大打折扣;大气中的强风使得纳米催化装置难以稳定工作,催化效果不理想。
苏瑶意识到,单纯依靠现有的技术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她果断花100积分兑换了科研团队支持和环保基金申请技巧。很快,一支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加入进来。团队成员们日夜钻研,针对土壤问题,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能够有效避免与矿物质的不良反应,提高了重金属吸附率。对于河流净化,改进了纳米过滤膜的结构,增加了自动清洁功能,解决了堵塞问题。在大气治理上,设计出一种防风型的纳米催化装置,确保其在强风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
随着技术难题的解决,修复工作顺利推进了一段时间。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且耗费巨大的工程,前期投入的资金很快见底,而后续的设备采购、材料供应、人员费用等都急需资金支持。这是苏瑶面临的第二个重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