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纳入国家行政版图,置宣政院衙门管辖藏区,驻扎军队,开通驿道,征收税赋、普查人口,划分十三万户。明朝以“多封众建”、册封噶举派首领为大宝法王、萨迦派首领为大乘法王、格鲁派首领为大慈法王等,以册封政教首领的方式、同时还设立都司、卫所等军政机构管辖藏区。清朝基本完善了藏区的治理结构,康熙时设立僧俗共治的噶厦机构;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衙门;
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到列强频繁入侵,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到20世纪初,中国犹如一艘千疮百孔即将沉没的巨轮。
祖国兴,则藏区兴,祖国衰,则藏区衰。正是在这个列强掠夺、国家衰弱、民众苦难的大背景下,封建农奴制度下的藏区,由于清政府自身衰败,无暇顾及边陲,也难逃衰落之厄运。尤其是在外部势力操纵下,分裂的危机频现!
李海洋在得知英军进犯藏区的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巨大的危机!藏区远离华夏的中心地带遥远,再加上高原地形,交通十分不便,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藏区的管辖十分困难,中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适合农业发展,而藏区则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这种地理差异使得两地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
在历史上,中原与藏区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几条重要的通道,如川藏线和青藏线等。这些路线虽然存在,但由于高海拔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往往导致交通困难,限制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此外,地形也影响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与藏区的藏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地理隔离的背景下更加明显。而在清政府的后期,特别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面临着内外压力的双重困境,导致其统治逐渐衰弱。这一时期,清朝的中央权威逐渐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抬头,腐败和无能成为政府的普遍特征,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社会动荡频繁。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也加剧了清政府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藏区作为一个相对偏远的地区,虽然在历史上与中原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在清政府的衰弱背景下,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支持。1879年,英军第一次入侵藏区,虽然清政府派遣军队进行反击,但由于内部动荡和外部压力,未能有效地维护藏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