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魏小佑的大舅带头领着干的,有时候,二舅三舅三姨和小姨也会因为干不完的活,累死累活的整天没黑没白的干活,而发牢骚,甩脸子,但大舅从不撂挑子,在大舅的眼里心里,大姐二姐都是需要他这个弟弟义无反顾,问心无悔的来付出的。
后来,三舅去当兵了,就剩下二舅三姨和小姨继续跟着大舅去大姨家,魏小佑家帮忙干活。
再后来,二舅成家了,三姨也出嫁了,大舅还是一如既往地带着小姨跑着去大姨家、魏小佑家帮着干活,偶尔也会走上大半天去杨家庄正北10里路外的三姨家帮忙干活。
帮大姨家,魏小佑家和三姨家干的这些农活都是在把姥爷姥娘自家的活干完的基础上又去干的,魏小佑从未听大舅说过任何一句怨言,大舅就像一个老黄牛,默默的咀嚼,默默的低头一步一个坑的拉着犁耙在田地里耕耘,吃着最廉价的草料……
魏小佑的老家鲁西南一带的农村,有"老大没成家,老二就不能娶亲"的习俗,所以,在二舅成婚的时候,魏小佑就问过姥爷姥娘:
"俺大舅还没成家,怎么就给俺二舅成亲了呢?"
姥爷叹了一口气,什么也没说,只是闷闷的蹲在大门外抽着旱烟,而是姥娘嗔了魏小佑一句:
"你小孩子家家的,不懂得大人的事,去玩吧!"
还是来参加二舅成亲的大姨断断续续将大舅没有成亲的事告诉了魏小佑:
大舅是上学上到县高级中学才不上的,不再上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帮助同班同学袁新梅能继续上学。
袁新梅是魏小佑姥爷姥娘家杨家庄北一里路外袁家庄的。
大舅和袁新梅从上小学起就在一个学校,杨家庄联合小学。
那个时候的小学都是好几个村庄合着居中选择一个村设立一个小学,这样既能将分散在各庄的适龄儿童集中在一起上学,也能集中使用师资力量,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那个时候各庄的人口不是很多,很多的村庄满打满算都不足500到800人,单独设置健全一个小学,既浪费人力物力,更分散本就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同时也能减少和降低政府各级教育经费的分散投入。所以,也就常常采取多村选其中间村设置学校的办法来解决适龄孩子上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