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林用扁担挑着鸡过去的时候,张红英都惊呆了。
三十只鸡,一百多斤了!
“阿叔,怎么一下子挑这么多过来?多重啊!”
沈大林不以为然:“农忙的时候,哪个不要一担挑一两百斤?”
前面张红英的鸡都是从菜市场买的,已经跟小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这一下子搞过来三十只,可以好几天不需要去菜市场了。
沈建珍的信已经写了过来。
前世张红英听沈大林跟人说,每天忙完回家,就先看看桌子上有没有沈建珍来的信。
是又盼她来信,又怕她来信。
来信了,心里就踏实。要不一个人在外面,也不知道怎么样。
怕她来信呢,就是怕她开口要钱。袋里冇没铜钿哪哈办呢?去卖血都办得到咯!
张红英跟沈建珍是没有通信的。一封信要八毛钱,干点什么不好?而且她也不大会写信。
这辈子两个人关系比以前密切多了,而且沈大林也跟着张红英在苏州做生意,沈建珍就把信直接寄到苏州来了。
张红英不会写信,但是读信的能力还是有的。
沈建珍信里写了她一路怎么历经曲折,到了南京。
下来火车,就有迎接新生的大巴车。那个车子,要比青镇到苏州的客车好得多了。
大巴车一直把她们带到学校。
学校里又有高年级的人等着接待她们。
不过沈建珍也说了,她开始想卖掉录取通知书,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接待的老师,会核对录取通知书、户口簿,还有档案上的姓名,照片。
沈建珍带过去的钱,交了学费三百五,还有住宿费一百七,还领了一套被褥,就不剩下什么了。
幸好学校还会发生活补贴二十多,还有肉食补贴。要不她刚刚到学校就得去找机会打工。
学校让有需要的人登记勤工俭学,可以介绍做家教。但是她不知道自己行不行,毕竟连普通话都不会说。
而且,她到南京已经三天了,还基本上没有开口说过话。
不知道拿读课本的语言去跟人说话,会不会被人笑?
学校里大部分都是大城市来的同学。农村孩子只有一半不到。
她的宿舍里,有云南昆明来的,有辽宁沈阳来的,还有山东青岛来的,河北唐山来的,还有福建三明来的……剩下她,还有一个,都是江苏的。只不过沈建珍是苏州的,那个是淮阴的。
不知道为什么,两个江苏人之间,是最不客气的。她感觉自己如果要跟人吵架,第一个肯定是跟那个淮阴人。
她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