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师刘璐指出了另一个关键发现:"根据量子态的波动规律,我们发现这个漏洞在每天的特定时间段会出现微小的扩大。如果能够精准把握这个时间窗口,我们的成功率将提升至少40%。"
这个信息让林宇辰眼前一亮。他立即让团队开始计算最佳打击时间。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他们确定了最理想的行动时间窗口:每天凌晨3点15分至3点17分的127秒。这个时间段内,"影子"组织的系统会进行例行的数据同步,使得量子加密的防护出现极其短暂的波动。
"但是要注意,"技术专家周明提醒道,"一旦我们开始行动,就必须在这127秒内完成全部操作。超出这个时间,系统会自动启动紧急防护机制,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
林宇辰在全息投影上标注出了三个关键的数据节点:"这三个点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枢纽。一旦我们成功渗透,就能控制他们80%以上的通讯网络。"
团队成员们都屏住呼吸,仔细观察着这些关键点。每个人都明白,这可能是他们最接近胜利的一次机会,但同时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次行动。
安全专家杨雪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在行动过程中被发现,'影子'组织很可能会立即启动自毁程序,销毁所有关键数据。我们必须考虑这种最坏的情况。"
林宇辰点头认可这个提醒:"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同时准备备用方案。王海,你负责设计一个数据保护屏障,确保即使对方启动自毁程序,我们也能保住最关键的信息。"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整个指挥中心的氛围越发紧张。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最后的准备和调试。医疗组组长陈晓萍再次检查了应急设备,以防在行动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通讯专家李明突然说道,"我们需要考虑量子纠缠效应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整个系统的崩溃,这样我们就无法获得有价值的情报了。"
这个问题让林宇辰陷入了短暂的沉思。确实,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瘫痪对方的系统,更重要的是获取关键情报。如何在造成足够破坏的同时,又能保证重要数据的完整性,这需要极其精密的平衡。
"我们需要分三个阶段进行,"最终他做出了决定,"第一阶段控制外围系统,第二阶段锁定核心数据,第三阶段实施最后的瘫痪打击。每个阶段都必须精确到毫秒级别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