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年(629年)二月,魏徵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兼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决策。当时房玄龄和王珪负责朝廷内外官吏的考核工作,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称考核过程存在不公之处。李世民命令潞国公侯君集重新审查此事。魏徵劝谏道:“房玄龄和王珪都是陛下信任的老臣,他们长期忠诚正直地为国效力。即使考核中出现个别失误,也绝非出于私心。如果现在因为质疑而重新审查,不仅损害了他们的信誉,也影响了陛下对大臣的信任。此外,权万纪在考核过程中并未提出任何异议,直到自己未获理想评价才发声,这显然是为了博取陛下的注意,而非真心为国考虑。”李世民采纳了魏徵的意见,停止了进一步的调查。
另一次,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解职,但他以曾在秦王府供职为由请求复职。李世民念旧情,打算重新启用庞相寿。魏徵劝阻道:“秦王府有许多旧僚现居要职,若因个人情感偏袒一人,恐让其他正直之士寒心。”李世民接受了魏徵的建议,仅赐帛给庞相寿作为抚慰。
到了贞观四年(630年),高昌王麴文泰准备来京朝见,西域各国也想借此机会派遣使节进贡。李世民最初同意派厌怛纥干迎接这些使节。但魏徵警告说,国家刚刚经历战乱,百姓尚未完全恢复元气,若此时大规模接待外国使节,不仅劳民伤财,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混乱。他引用东汉光武帝的例子,指出当年光武帝拒绝西域设置都护的要求,正是为了避免消耗过多资源。李世民认为魏徵的观点非常有道理,立即派人追回已经出发的厌怛纥干,取消了这次接待计划。
长乐公主李丽质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女儿,深得父母宠爱。在准备她与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的婚事时,即贞观六年(632年,《旧唐书·魏徵传》记载为贞观五年),李世民表达了对长乐公主的特别钟爱,并有意给予比其姑姑永嘉长公主更为丰厚的嫁妆。众大臣附和皇帝的心意,请求加倍礼数,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却提出反对意见,指出这样做会逾越礼制,破坏家族内部应有的秩序。李世民将此事告知了长孙皇后,皇后对魏徵能够“引礼义抑人主之情”表示赞赏,并派人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同时传达口讯:
“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
不久之后,魏徵被晋爵为郡公。
到了贞观七年(633年),魏徵接替王珪担任侍中,面对尚书省长期积压未决的诉讼案,尽管他不大熟悉法律,但凭借抓住根本原则和实际情况处理案件的能力,赢得了众人的信服。
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李世民。魏徵则提醒皇帝古来谏言往往言辞激切,以打动君心,因此不应简单地将此视为诽谤。李世民接受了魏徵的观点,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二十段,显示了他对直言进谏的接受和包容。
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636年)去世,李世民对她思念不已,在宫中建起层观眺望昭陵,甚至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昭陵,魏徵巧妙回应,提醒皇帝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忽略了父亲高祖的陵寝献陵。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的用意,下令拆除了层观。
李世民还命令魏徵主编《周书》等五部史书,完成后魏徵获加授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并获得丰厚赏赐。贞观十一年(637年),当李世民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周而谴责他们时,魏徵借隋炀帝杨广之事提醒皇帝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