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距北月河大营大约三十多里路,相传是当年陈国王室的先人们,跨过北月河后,最先开垦驻留之地。
南靖县城外有座秭璐山,大约两百来丈高,系附近大片地区的最高之处,据说当年的陈国王室的先祖,在此地生活时,经常到此山登高,向南眺望句陵大地,在山顶留有“指路南进”的遗墨。
后来,陈国王室立国之后,有陈王追思先祖创业的艰辛,便把此地赐名为南进,专门设立了县治,城外的小山,也被当地人改称为指路山。
随着时光流逝,为了避讳各种尊名,南进县慢慢的,演变成了南靖县,而城外的指路山,也被文人墨客们改称为了秭璐山。
十年前,随着陈国被卷入战火,陈国北月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沦为战场,陈国军队无法驱逐外敌,只能依靠北月河组成了一道还算牢固的防线,把战火死死挡在了北月河北岸。
设立在南靖县辖区内的北月河大营,就是这道防线的核心节点。南靖县县城到北月河大营,如果是单人匹马的脚力,大约一个多时辰就能达到,如果是大军齐装满员的行军,也只需大约半天不到一点的时间,就可以抵达北月河大营。
南靖县城与北月河大营如此近的距离,再加上县城本身在陈国开拓之初,就建有高大厚实的城墙。这样的优势,也让南靖县成了北月河防线的另一个核心要地。
南靖县城不仅与北月河大营组成互为犄角,依次递进纵深的防守体系,也是整个北月河防线第二层战线的核心防守支点,陈国军方还在南靖县,设立了供应北月河防线的后勤兵站,甚至是把一部分后备军力驻扎在南靖县。
因此,从陈国各地抽调来支援北月河战线的大军,往往在达到北月河大营之前,都会选择在南靖县扎营,以便大军稍微休整之后,再前往北月河大营。
但随着陈国的战事胶着,大量军队被抽调到北月河防线,这些军队,绝大多数选择南靖县进行短期休整,南靖县接待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多,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不是兵痞滋扰地方,就是粮草供应不均之下,军队与地方之间各种扯皮等等烦心事情,甚至极端一点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兵丁之间,甚至是兵丁与地方民众之间的大规模械斗。
这些破事,很快就让南靖县方面不堪重负,地方官员纷纷上书朝廷,弹劾陈国军方治军不严,管束无方。这样的官司是越打越多,越打越大,最后还是闹上了陈国王上的御座之前。
最后,在陈王的过问之下,双方在御前达成了协议,北月河大营接管了各地军队的接待事宜,具体由南靖后勤兵站负责。
这南靖后勤兵站,虽属于北月河大营管辖,但身处南靖县城之内,对各路大军在县城的滋扰之事,也是反感至极,于是南靖后勤兵站的人,干脆在南靖县东北方,距县城两里外的一块荒林地上,平整出了一大块空地,以供各路驰援大军的驻扎所用。
这才逐渐平息了地方官府与军方之间的龃龉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