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几个地方少说十多万百姓,这么多人的迁移,需要足够的粮食和土地进行安置,虽然早晚能让他们回家,可是得多长时间?一年还是两年?三年还是五载?狄泉有无能力安置和承受这十几万人呢?
狄泉非常清楚,老百姓有着极其浓重的乡土情结,落叶归根,封建时代,没人愿意迁移的,王符《潜夫论》说“民之畏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一人死,迁移则多灭门”。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后人看书,迁徙百姓就是一行字,一道命令。从现实视角切入呢?你是百姓,整个地区的人都要迁徙,你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祖宗坟地,肯定没了,田宅地产,迁不走的,谋生行业,前途未卜,人际关系,支离破碎。
百姓的田宅地产瞬间一文不值,大家都迁走,你卖给谁,谁买?
家有良田百亩,到目的地后,当地郡县就给你良田百亩?
人是郡县吏员,到目的地后,当地郡县就给你编制依旧?
给人打工种地,到目的地后,当地郡县还会缺佃农仆役?
这种迁徙的本质不是拆迁回迁,而是安置难民。
不只是百姓遭殃,官吏,豪族都跟着利益受损。他们的利益皆来源于乡、里,而迁徙恰恰破坏了乡、里。
抛开一切损失不谈,就是这条迁徙之路,举家迁徙的路途,都足以要不少人的命。
既然背井离乡是不可更改的事实,那厌恶、痛恨此举的百姓还能有啥选择?
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往淮河南岸逃了,到时候很容易滋生民变啊!
“可是如此一来,百姓可要遭殃了,三个府二十六个县,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狄泉还没等说完,诸葛英就说,“三府二十六县,一共在籍十二万余百姓,恐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