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水浒之狄家将> 第454章 奔太行奇袭飞狐陉,抚民众散尽雪花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4章 奔太行奇袭飞狐陉,抚民众散尽雪花盐(2 / 2)

而最好要威胁到的重镇,就是大同。

从地理角度来看,大同盆地西起洪涛山、管涔山,东部通过桑干河谷与冀西北盆地相连,南托恒山、勾注山,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包括了今天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的主体地区,大同盆地在历史上始终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界地区,处于民族之间交流与斗争的最前线。

自古大同失则晋冀具震,原本呈东西走向、连亘绵延的阴山、燕山两座山脉,都在大同之北戛然而止,只留有一些山势矮小的余脉起伏于此,而山势相对较高、具备防御价值的洪涛山、采凉山又都呈南北走向,如此一来的大同盆地外围山区,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性,游牧民族的骑兵很容易就可以越过北方的山丘,抵达大同盆地的门户,而一旦失去大同,草原骑兵对于整个山西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的压迫感将大为增强,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便是以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了契丹军队的支援,幽云十六州便包括了如今的大同盆地地区,也正是这一举动,为北宋时期北方防线频繁吃紧乃至最终分崩离析埋下了伏笔。

大同盆地之北,便是如今的大同市,大同市坐落于采凉山西南、洪涛山东北的交汇之地,扼守着游牧民族进入大同盆地的咽喉,大同失守,则北方骑兵便可长驱直入,借助大同盆地内部的平原优势迅速占领这一地区,故而大同在整个大同盆地内部板块的地位十分重要,明朝时期再此设立的大同镇,也是其与蒙古对峙的着名的戍边九镇之一。

大同盆地以南,北岳恒山与云中山相接,它们的存在阻断了草原骑兵的进一步南下,在大同盆地失守后,它们是农耕文明的下一道防线,坐落于这条防线上的关隘,最着名的便是雁门关与宁武关,宁武关位于大同盆地西南宁武县,在芦芽山东北、云中山西北的交界地带,与偏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一方面它不如雁门关依山成关的险要,也没有偏关虽然重要但相对而言远离核心区的距离优势,另一方面山西境内两条大河——汾河与桑干河都由此处发源,依托水路联通山西境内各大盆地显然更加便捷,宁武关若失守,向东可沿山路绕过雁门关直取忻定盆地之北,向南沿汾水谷道,则可以奇袭山西核心太原,因此宁武关成为了南北对峙交战的主战场之一。

明末农民起义军为解除侧翼威胁,鏖兵七昼夜才最终攻破宁武关,为后期成功攻陷北京城奠定了后方基础,同时也印证了有明一朝苦心经营的宁武关的险要坚固。

大同盆地之西,由于管涔山的存在而相对隔绝,然而越过管涔山再往西,便是山西北方防线的又一处着名关隘——偏关,其西边距离黄河仅仅十余公里,是北御蒙古、南卫西河的重要辅壁,然而由于其较为偏远的地理位置,距离山西的核心区域太原、临汾路途都过于遥远且山路绵长,因此相对于“中华三关”中的其他两关,战略位置并不显着。

这块战略要地,北南西三个方向都掌握在田虎、辽国和宋朝手里,唯独东边太行山处薄弱可攻,大同盆地往东,经由南洋河、桑干河可抵河北西北的战略要地——张家口、怀来一线,或自东南转入蔚县,再向南通过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进入涞源盆地,对河北中部地区施以巨大的压力。

形容山西,人们最常说的是“表里山河”,但这个四个字实在有些肤浅,而山西真正的地理地形特征,是八个字——“封而不闭,山河破碎”,这样的地形造就了山西与东边河北省的天然省界,是太行山山脉;除此之外,晋北有恒山山脉与洪涛山脉,晋中有云中山、系舟山和太岳山;晋西有吕梁山;晋南有愚公想挖走的中条山与王屋山,四面环山,由于山西省内诸多山脉的存在,再加上人类利用这些地形特征修建了大量人工关隘,突显了分布在其中散碎盆地各自的独立性,内部地形有零有整,太原盆地之大足以组织军队进行自给自足,周边则是其缓冲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