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抬头看看黄刚,笑着点头,站了起来用方言说了句什么,黄刚听不清,只好傻傻地跟他进了院子。
进了院子,老汉带黄刚到了个土坑前,坑上有个小方桌。
黄刚前世来过这地方,知道这地方有请客人上炕坐的习惯。
因为炕下冬天长期烧着暖和,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比较注重风俗。
上了炕,分宾主坐下,老汉拿个暖水瓶,给黄刚倒了杯茶水,也给他自己倒了一杯。
两个人便很费劲地交流起来,牛听马说地交流一番,才大概弄清他姓赵,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在家,老伴出去串门没回,女儿全部出嫁了,就小儿子在长安工作。
两个正集中精神地听对方说话,一个老妈子进屋了,一张嘴,更让黄刚头疼的音符出现了。
这时,黄刚只好全程陪着笑脸,也没了打算听她说什么的欲望。
两人喝着茶,老妈子估计是去煮饭了,因为交流有点困难。
老汉也也找了个黄刚也听不明白的什么借口出去了,黄刚自己盘腿坐炕上,倒也不尴尬。
差不多上灯时分,老妈子用托盘捧着三大碗面条,一碟花生米,一盘腊肉进来,摆在小方桌上。
老汉也拿一壶酒和杯子过来。
三个人围着小方桌坐在炕上,老汉倒了三杯酒,黄本不想喝,看着是低度的黄酒,杯子也不大,也就不拒绝了。
这面条和老家吃的面条一点都不一样,宽厚劲道,浇头很酸香可口,腊肉也很好吃。
黄刚喝完那杯酒坚持不添酒了,便只剩下老汉夫妇对饮了。
黄刚那一大碗面份量十足,明显比他们夫妇多得多。
酒足饭饱后,照例泡脚,这里的人一年四季很少洗澡,主要是干燥,经常缺水,其次冬天比较冷,洗澡一般都是去澡堂子,洗一次很不容易,费时间又费钱。
晚上,赵老汉夫妇让黄刚和他们同炕上睡,入乡随俗,黄刚也不推辞。
等两老睡着后,黄刚还是起身在炕上面壁打坐。
老汉半夜起夜被黄刚吓了一跳,不过听黄刚说他是修行者后,变得很恭敬了。
可见终南山的修士、道士对他们肯定有不小的帮助,因为他们世代受这些人的恩惠,同时为他们提供物资换取财物,用现在的话说,这些外来人带动了他们的经济。
天亮后,吃了碗小米粥和两个大馒头,硬给老汉留下几百元钱,带着老汉包好的馒头和熟腊肉,黄刚又迎着晨曦进山。
今天山里积雪减少了很多,很多地方露出了黑色的石头,树上基本都没挂有积雪了,重重浓雾挡住了太阳,没有了昨天日出的美景。
黄刚知道,今天下午应该就到老1道所在的道观了。
果然走到下午三点,黄刚远远便看到了那处山村。
走进山村顺着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台阶往上爬,二十分钟左右便到了那无名道观。
黄刚走进道观,一个十岁左右的小道士上前行了个礼:"无量寿福。"
"无量寿福。"黄刚也回了个礼。
"居士来此,所为何事。"
"求见老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