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要演奏的交响曲是莫扎特的《G 大调交响曲》。这是那位天才的后期作品,在优美的旋律中透露出孤独与彷徨,是一首悲伤的曲子。这首曲子没有铜管乐器,仅由弦乐器、长笛、双簧管、中提琴、圆号演奏。这种悲剧性的氛围与曲子非常契合,我看着乐谱,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画面。
带着这样的思绪,我和柏林爱乐乐团的成员们一起演奏了莫扎特的《G 大调交响曲》,感觉很不错。
一次练习结束后,尼亚·瓦尔格雷走了过来。
“因为日程繁忙还能练习成这样,很不错啊。”他夸赞道。
“这是我第一次演奏这首曲子。”我说道。
“啊?”他似乎有些惊讶。
“因为没时间,所以是第一次演奏,但按照乐谱演奏就比较容易配合。”我解释道。
或许是因为“第一次”这个说法让他感到意外,尼亚·瓦尔格雷一时没有说话。
“哈哈哈哈。首席,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好惊讶的。”中提琴首席诺伊尔笑着说道。
“诺伊尔。”尼亚·瓦尔格雷叫了一声。
“因为莫扎特的曲子听得很多嘛。”诺伊尔说道。
“在这里,没怎么听过莫扎特曲子的人能有几个啊,小家伙。过来一起看看乐谱吧。”诺伊尔招呼我过去,我发现大家都在分享各自对曲子的理解。
遵循威廉·富尔特文格勒的解读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但像这样先进行讨论然后再提出意见,是柏林爱乐乐团长久以来的传统。在既定的事情上,会完全听从常任指挥的安排,但在那之前,可以自由地交流沟通。我想这也是因为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世界顶尖水平,才能够做到这样吧。
“所以关于这部分,我想向首席提出建议。”有人说道。
“如果加入更多的长笛,旋律会更突出吧。”
“是吗?但最近我觉得不应该过度强调旋律,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那上面了。”
“如果进行协调的话,应该没问题吧,会有效果吗?”
“肯定会更有感染力吧?”
乐器数量增加一倍,并不意味着声音就会大一倍。小提琴或者大提琴这样的弦乐器演奏者,通常是两人共用一份乐谱。这是因为演奏过程中没有停顿,通常需要在演奏时传递乐谱。所以两人一组,一个人持续演奏,一个人负责翻页,共享乐谱架。一般是内侧的演奏者负责翻页,靠近观众的演奏者持续演奏。从演奏的乐器数量来看,就好像有一半的乐器停止了演奏,但实际上人们并不会明显感觉到这种差异,所以少一把乐器或者多一把乐器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实际影响。要想让十个人演奏的声音增大一倍,大概需要一百个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