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工业化=工业产品从小作坊式的生产不断进化到社会化大生产,最终至这种工业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发展的全过程。
制造业自从进化到工业社会化大生产以来,其产能过剩即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为工业化的本质就是生产出“过剩”的工业产品再源源不断的供应给潜在的市场,从而“成功”的参与到整个社会的社会大分工之中。如果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的工业产能不过剩,所生产的工业产品的数量仅仅可以自给自足,那么即使一个地区生产出再多的工业产品,其工业技术再发达,也只是相当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庄园手工业。还谈不上现代商品经济范畴里的工业化。
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传统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社会组织和科学技术的基础。
为什么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最终都会走向“过剩”呢?这是因为传统的手工业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向进化之后其制造端手工业时代的高昂的成本就一去不复返了。制造端的成本可以在不断进化的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无限趋于压缩而市场需求端总会出现一个有限的边界(因为地球上的人口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人口的数量是市场的规模的基础,人口数量的有限预示着市场规模的有限。)如此“过剩”将不可避免。
比如我们普通的消费者要获得某种稀缺的的工业产品(比如家用小汽车在一百多年之前还是一种稀有的,只有贵族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侈的大玩具。)的关键点和难点不在于生产端,而是在于市场需求端,在于能否把“过剩”的工业产品成功的销售出去从而“成功”的参与到整个社会的社会大分工之中。也就是说,这种“过剩”的工业产品能否与市场需求端成功对接从而占领足够大的市场才是某种稀缺的工业产品能否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
只要市场足够大有效需求足够多,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科学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迭代=生产端的单位成本几乎无限的趋于压缩。总有一天这种工业产品(比如家用小汽车)的生产端的单位成本就如和生产自来水的成本一样降到了千家万户均可以承担的程度,到了这个阶段“过剩”的家用小汽车也就可以真正的走进千家万户。家用小汽车因为有了工业制造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也就从一种富人享用的“奢侈品”华丽转身为一种家家户户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