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小说>陈默的天空> 第24章 教学风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 教学风雨(1 / 1)

在陈默逐渐适应重点学校的教学节奏并取得一系列成绩后,他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信念:让优质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闻了青龙镇中心小学的困境。那是一所位于偏远山区的学校,师资匮乏,教学资源稀缺,许多孩子只能在简陋的环境中接受基础的教育知识灌输,对于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多元的学习方式几乎一无所知。

青龙镇中心小学坐落于大山深处,一座建于六十年代的转角两层木楼便是这所学校的全部教学场地。岁月的痕迹在这座建筑上清晰可见,木楼的墙壁已被风雨侵蚀得略显斑驳,屋顶的瓦片也有几处残缺不全,每到下雨天,教室里总会有几个角落会漏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尽管如此,它却承载着周边村落孩子们的求学希望。学校里一共有六个班级,却容纳了 245 个学生,这些孩子来自壮、苗、彝、汉四个民族,他们带着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与质朴汇聚于此。

陈默毅然决定申请前往青龙镇中心小学支教一段时间。当他初到这所小学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学校的教学楼破旧不堪,墙壁上的 paint 斑驳脱落,教室里的桌椅也是参差不齐,有的甚至缺了胳膊少了腿。操场是一片坑洼不平的黄土地,周边的杂草在风中肆意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无奈。教室的窗户玻璃有不少已经破损,只能用几张旧报纸糊上勉强挡风。黑板也是坑坑洼洼,写字的时候粉笔常常会折断。

但孩子们那一双双纯真而充满渴望的眼睛,让陈默瞬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迅速调整状态,开始了在青龙镇中心小学的教学之旅。

陈默首先根据这里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深知,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于是他将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他不再局限于枯燥的课本讲解,而是组织孩子们开展户外的 “故事寻宝” 活动,让他们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元素,然后再回到教室分享自己的发现,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孩子们在校园里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四处探寻着,一旦找到与课文有关的事物,便兴奋地呼喊着小伙伴们围过来。“老师,我找到了课文里提到的老槐树,它的树干好粗啊!” 一个孩子满脸通红地跑来报告,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陈默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仔细观察,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在数学教学上,他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采集不同形状的树叶、石块等,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掌握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概念。孩子们拿着树叶和石块,认真地用尺子量着,互相讨论着计算方法,课堂气氛热烈非凡。在英语教学方面,他把单词和短语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教他们用英语称呼村里的动物、植物和农具,还编排简单的英语短剧,让孩子们在表演中练习口语表达。孩子们穿上自己制作的简易道具服装,虽然有些羞涩,但都努力地说着英语台词,逗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

然而,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教育引导,部分孩子的学习基础极为薄弱,一些在城市孩子看来简单的知识,这里的孩子却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比如在拼音教学中,有些孩子总是无法准确区分前后鼻音,陈默就一遍又一遍地示范发音,让孩子们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发音时的震动差异,一个一个地纠正,常常累得喉咙沙哑。有的孩子在学习简单的数学运算时,连数字的书写都不规范,陈默就专门抽出时间,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写好每一个数字,从笔画的顺序到书写的力度,都耐心地讲解示范。

而且,当地的家长们大多忙于生计,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读书识字能算账就足够了,对于陈默开展的一些创新教学活动并不理解,甚至觉得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有一次,陈默组织孩子们进行一场小型的科学实验展览,邀请家长们前来观看。一位家长皱着眉头对他说:“老师,你教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啥用,还不如让孩子们多干点活。” 陈默耐心地解释道:“叔叔,这些实验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尽管他费尽口舌,但家长们的质疑声还是时有传来。有的家长甚至在农忙时节,直接把孩子叫回家帮忙干活,导致孩子缺课。陈默只能一家一家地走访,和家长们深入交流,向他们讲述教育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让家长们逐渐认识到孩子接受全面教育的重要性。

但陈默没有放弃,他积极与家长们沟通交流,定期举办家长教育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他们介绍现代教育理念和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渐渐地,一些家长开始转变观念,对陈默的教学工作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有位家长主动找到陈默,说:“老师,我以前不懂,现在明白了,你就好好教孩子,我家那小子要是不听话,我来收拾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