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北宋帝国兴亡史> 第36章 蛟龙腾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蛟龙腾空(1 / 2)

我们现在所共知的是,记录赵匡胤生平的《太祖实录》是在其驾崩之后被修改整理过的,而且是在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在赵光义的儿子赵恒当上皇帝之后,《太祖实录》再一次地被修改整理。这也就是说,太祖时期有关于赵光义的某些事在正统史料里要么被删除,要么做了美化,比如陈桥兵变赵光义是否参加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就存在极大的争议,而《太祖实录》里有关于赵光义的争议还不止这一处。总而言之,宋朝历史上前后两次修改《太祖实录》就只有一个原则:有损赵光义伟光正形象的事全部抹去,增加或是美化一些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的有利于提升赵光义伟光正形象的事。前者应该是赵光义干的,后者则无疑是他的好儿子赵恒干的。

何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何为篡改历史?何为欺负死人不会说话?此即是也!

赵光义修改《太祖实录》时还不敢过于太过嚣张,毕竟当时还有那么多亲眼见证了历史的人还活着,即使那些人都匍匐在他脚下对他高呼万岁,可这时候已经贵为皇帝的赵光义毕竟多少还是得要点脸的,所以过于美化自己这种事他还干不出来,但把一些明显不利于自己名声的事给删了倒也还算是双方都能接受。

等到赵恒登基之后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别看登基前赵恒这个小青年表现得是那么的乖巧得体,他登基之后修改起《太祖实录》来比他老爹的手脚可放开得太多了。对此,他当然也有自己的解释:我孝敬自己的老爹有错吗?子不言父之过,我伟大的如太阳一般光明的父亲怎么能在史书里留下黑斑?必须得改,另外还得加点优秀的事迹进去,这样才叫伟光正!至于我敬爱的大伯,你就受点委屈,反正我登基之后是补偿了你们家的,我的堂兄弟德昭和德芳尽管都死了,可我对他们的后嗣那是相当的优厚,这就算是我的一点歉意和补偿吧!至于那些总喜欢说三道四的大嘴巴,我根本就不屑于搭理你们。我大伯当皇帝时的那些大臣都死得差不多了,即使没死他们也不知道我具体都修改了什么,再过几十年,我修改的这些史料就是流传后世万代的唯一官方正史。你们谁又能奈我何?

我们说这些话其实没有什么别的用意,我们就是想以此来解释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和事实:在正史的记载里赵光义只是寥寥数语竟然就让铁了心要迁都的赵匡胤放弃了迁都的打算。我们都知道这其中肯定是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但史书里就是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它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在众大臣都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只是一个亲王的赵光义竟然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胜利了。赵匡胤贵为皇帝却迁都失败,他最后只能郁闷地再又回到了开封。

我们来看史书里的记载:李怀忠劝谏失败后,赵光义亲自赶来见他的哥哥,他直入主题细说迁都的诸多不利,但这些话赵匡胤的耳朵都快听出老茧了。他对赵光义说道:“你根本不知道朕之所以迁都洛阳的用心和想法,朕不但要迁都到洛阳,朕将来还要把都城迁往更远的唐朝故都长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