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北宋帝国兴亡史> 第36章 宗室喋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宗室喋血(1 / 2)

考虑到辽国接下来定然会对宋朝加以军事报复,赵光义在正式动身回京之前决定在河北留驻重兵加以防备,他命崔翰和孟玄喆屯驻定州,李汉琼、刘延翰屯驻真定,崔彦进驻守镇州,全军步骑总计约十万人。在扎好了边境的篱笆之后,赵光义这才心情复杂地赶回京师。

这段回京之路赵光义足足走了半个月之久,没人知道这半个月里他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也没人敢在这时候去靠近这个满身邪火但又沉默寡言的宋朝第一伤号。

回到京城,赵光义的沉默仍在继续,但参与了此次北征的军中将士却是舆情汹汹。此次北征虽然在幽州遭遇失败,但在这之前宋军可是灭亡了北汉政权完成了所谓的天下一统,算总账的话宋朝不但是未丢失一寸领土反而还把北汉给吞并了,这怎么说也是大功一件。既然有功就得奖赏,可看赵光义这个样子根本就没有要论功行赏的意思。

就在皇帝陛下的沉默中,宋军的将士没能等到恩赏令,他们等来的是赵光义对幽州战事的追责。就在回京几天后,看似一直沉默不语但实则已经把近一个月以来所发生的事了解得清清楚楚的赵光义挥动起了手中的大棒子:原西京留守石守信被贬为崇信军节度使,理由是石守信在高粱河之战里督导部下不力导致前军溃败继而让皇帝陛下身陷险境。两天后,原彰信军节度使刘遇被贬为宿州观察使,光州刺史史珪被贬为武定军行军司马,理由是在高粱河之战里二人所部畏敌不前,未能在皇帝陛下身陷重围之时赶来救驾。

直到这时,宋军的将士们才知道皇帝陛下仍然对高粱河之败难以释怀,平灭北汉的胜利完全被高粱河之败所掩盖,这时候别说赏赐了,人人都赶紧自求多福免得哪天自己成了赵光义发泄的对象。

仔细来看看赵光义的这份追责名单上的三个人:石守信、刘遇、史珪。高粱河之败全军溃散,可最后背锅的却是这三个人,但如果真的要追责,恐怕当时参与了那场战役的所有将领都跑不掉,尤其是赵光义本人更该把那口最大的锅给背起来,可他既不肯背锅更没有丝毫的下罪己诏的意思。那么,赵光义处罚这三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真的是因为这三人在高粱河战役里御下不力和畏敌不前吗?如果真的是因为这三人的原因才导致了高粱河之败,那么这三人诛九族都是够格的,可答案显然不是这样。

在这三人之中,石守信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且是义社十兄弟中与赵匡胤关系最为亲近的人;刘遇从赵匡胤登基之后就先后统领御马直和控鹤军这两支赵匡胤最为亲近的侍卫亲军,可以说刘遇是当时赵匡胤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史珪则是赵匡胤曾经的亲信,他不但是赵匡胤贴身侍卫(御马直)的队长,更是赵匡胤在宫廷内外的耳目(也可以说是赵匡胤的特务头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赵光义为什么单单要收拾这三个跟赵匡胤走得最近的人?要知道这时候赵匡胤已经驾崩三年了,赵光义如果要收拾他们也早该动手了。这个谜底直到一个人在历史舞台上突然冒出来才得以揭晓,而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皇长子赵德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