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有赏必有罚,此次辽军南侵,宋军表现最拉胯的人是谁?还能是谁,当然是在战时被举国寄予厚望的定州大营主帅王超。王大帅在这场战争中做了什么?你要说他什么也没做也不准确,他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很好地为宋朝保存了实力,几十万辽国人从他身边路过,他很淡定地一枪未放并带领全军集体向辽国人行注目礼。最令人不可接受的是,赵恒下令他来澶州参战,可他一直安安稳稳地待在定州冬眠。在两国和谈已成之时,他才带着军队前来“勤王”,而且还只是到达了大名府而非澶州,看样子他不是来勤王的,而是来给自己的陛下恭贺宋辽盟约的达成。
这样说或许显得对王大帅有点刻薄,我们在前面也分析了王超当时的难处,但在当时的那种举国震恐的危局之下,手握重兵的他却毫无作为显然是说不过去。想想他的前任傅潜是什么下场,那可是差一点就人头不保,而傅潜好歹最后还派范廷召带着一万人出去寻敌接战,可王超却是未动一兵一卒。那么,他的最后结局会是如何呢?答案绝对的出人意料,王超只是被赵恒解除了兵权,然后就去当他的崇信军节度使——这就是赵恒对他的“处罚”,而且理由居然是王超虽然没有功劳但有苦劳。王超的副手桑赞却没有那么幸运,他的下场丢官罢职,但理由不是因为有罪,而是他患有“足疾”。
处理完定州大营的两位头领,赵恒开始调整河北的防务,虽然宋朝与辽国盟和了,但显然不能因此就此马放南山。宋朝在河北地区的具体部署是:马知节知定州,孙全照知镇州,赵昌言知大名府,冯起知澶州,上官正知贝州,杨延昭知保州,张禹珪知石州,张利涉知沧州,赵继升知邢州,李允则知雄州,赵彬知霸州,这些人在当地军政大权一把抓。
至此,虽然不敢说天下就此太平,但至少宋朝的北方是可以暂时彻底地放松一下紧绷了二十几年的神经。
正当赵恒准备躺下来好好享受一下人生时,那个堪称为澶渊之盟的达成立下头等军功的宋初最后一位名将却突然与世长辞。这年的二月,宋朝的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李继隆突然暴亡,年仅五十五岁。
身为宋朝开国功臣和名将李处耘的长子,李继隆这一生不但无负于其父的声名,他对宋朝的贡献甚至完全可以说超过了他的父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战西川、征南唐、入荆湖、伐幽州、守北疆、击党项,李继隆这一生从他十几岁从军到他临终之前几乎都是在戎马倥偬之中度过的,而且他为宋朝立下的赫赫军功在宋初的名将群落里可谓是仅次于潘美,如果不考虑潘美的资历,他李继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有资格争夺宋初第一名将的头衔。
这样说或许会有争议,但若单论太宗朝时期军功最盛的武将,他李继隆无疑是独占鳌头。然而,想必他在临终之时定然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有一丝遗憾和无奈,原因就在于赵恒登基后的那整整六年时间里他被彻底闲置。北有辽国寇边,西有党项李继迁兴风作浪,帝国的北方和西北在异族的不断侵扰之下风声鹤唳,可他却只能蜷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干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