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6章 朝廷(1 / 1)

乱世会试路(续)

李言书、李蕊蕊与陈秀才沉浸在中榜的喜悦之中,然而,他们也深知乱世之中,中榜只是迈向责任与挑战的第一步。京城的局势愈发紧张,朝堂之上对于应对战乱的策略争论不休,民间百姓也在战火的阴影下艰难求生。

李言书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他每日在翰林院翻阅古籍,研究历代治乱兴衰之理,试图为当下的乱世寻找可借鉴之处。他常常与朝中的大臣们探讨时政,其敏锐的思维与独到的见解逐渐引起了一些重臣的关注。然而,他也因此卷入了朝廷内部的派系纷争。一些守旧派大臣认为他年少轻狂,所提出的变革之法过于激进,对他多加排挤;而革新派则希望拉拢他,壮大自身力量。李言书在这复杂的官场环境中,感到举步维艰,但他心中为乱世谋太平的信念从未动摇。

陈秀才任职于户部,主管粮草赋税之事。他发现各地因战乱导致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赋税征收困难重重,而军队的粮草供应却刻不容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陈秀才不辞辛劳,亲自前往各地调查实情。他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困苦与需求;他又奔赴军营,核算军队的实际粮草消耗。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地方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的现象,这些官员不仅克扣百姓的赋税,还虚报粮草需求,从中谋取私利。陈秀才决心揭露这些黑暗行径,他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准备上奏朝廷。然而,他的这一举动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他遭到了暗中的威胁与迫害。但陈秀才毫不畏惧,他深知若不整治这些腐败现象,国家将难以在乱世中立足。

李蕊蕊作为历史上第一批参加会试并中榜的女子,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她被安排在礼部,参与一些文化礼仪的修订与外交事务的筹备。在礼部,她面临着诸多质疑与偏见。一些保守的官员认为女子不应涉足朝堂之事,对她的工作处处刁难。但李蕊蕊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一次次地化解了危机。在外交事务中,她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与智慧。一次,邻国派使者前来议和,实则是想窥探本国虚实。朝堂之上,许多大臣都被使者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只有李蕊蕊通过对使者细微表情与言辞的观察,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她巧妙地回应使者的提问,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没有破坏议和的氛围,令使者无功而返。她的表现让皇帝与一些有识之士对她刮目相看,也为女子在朝堂之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乱愈发逼近京城。北方的敌军如潮水般涌来,沿途的城池纷纷沦陷。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达官贵人纷纷收拾细软,准备逃离。而李言书等人却决定坚守京城,与百姓共患难。他们向皇帝进言,提出了一系列的防御策略,包括组织民兵加强城防、储备足够的粮草物资、安抚民心等。皇帝采纳了他们的部分建议,任命李言书为京城防御使之一,协助守城将军指挥作战;陈秀才负责粮草物资的调配与管理;李蕊蕊则组织城中的妇女儿童,为守城将士提供后勤支援。

在紧张的备战过程中,李言书发现京城的城防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城墙年久失修,防御工事也不够完善。他亲自带领士兵和百姓,日夜抢修城墙,加固防御工事。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士兵进行特殊训练,教授他们一些新的战术与技巧,以应对敌军的攻城器械。陈秀才则四处奔走,筹集粮草物资。他一方面与城中的富商协商,劝说他们捐献物资;另一方面,他派人到城外的乡村征集粮食,确保京城在被围困期间有足够的粮草供应。李蕊蕊在城中积极宣传,鼓舞士气。她组织妇女们为士兵们缝制衣物、制作干粮,还开办了临时的学堂,照顾那些因战乱而失去父母的孤儿。

敌军终于兵临城下,京城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敌军的攻势异常猛烈,他们使用投石车、攻城塔等器械,对京城的城墙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李言书指挥士兵们顽强抵抗,他们用弓箭、石块、油水等武器回击敌军。陈秀才则在城中紧张地调配粮草物资,确保士兵们有足够的食物和武器。李蕊蕊带领妇女儿童们为士兵们送水送饭,照顾伤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李言书亲自登上城墙,与士兵们并肩作战。他挥舞着长剑,斩杀了许多爬上城墙的敌军。他的英勇行为激励了士兵们的斗志,大家齐心协力,一次次地击退了敌军的进攻。

然而,敌军的攻势并未减弱,京城的形势愈发危急。城中的粮草物资逐渐减少,士兵们也疲惫不堪。在这关键时刻,李言书想出了一个冒险的计策。他挑选了一支精锐的小分队,准备在夜间出城偷袭敌军的营地,烧毁他们的粮草物资和攻城器械。陈秀才为小分队准备了充足的火油和干粮,李蕊蕊则为他们送行,鼓励他们英勇作战。小分队趁着夜色,悄悄地出城,潜入了敌军的营地。他们成功地找到了敌军的粮草物资和攻城器械,放起了大火。敌军顿时陷入了混乱,纷纷回援营地。李言书趁机率领城中的士兵出城反击,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敌军终于被击退,京城暂时解除了危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