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X+C=X·C。X+C=X-C=X+A。)
但是这样的式子,并不能让周文文以正常的方法解出下一步,所以他只能重新推定。
首先是第一句话的推算和式子。
推算出未知数A前进时,未知数B的表现值为正数。
未知数C加入时,未知数B的表现值应该为负数。
式子:A+X=+BA·X=+B。X+C=-BX-C=-B。
周文文这时把第一句话的未知数X划掉,也就是用手遮住未知数X,再上去看这个式子,那么就会得到:
①A=+BA=+B。②C=-B-C=-B。
算出来的结果周文文先放一边,周文文这时才看第二句话的推算和式子。
推算出未知数A加入时,未知数B的表现值为正负数。
未知数C前进时,未知数B的表现值为正数。
式子:
X+A=±B。X+CX·C=+B。
一号变式:X+A=+B。X+A=-B。
二号变式:X+C=+B。X·C=+B。
周文文这时在把第二句话的未知数X划掉,再上去看这个式子,那么就会得到:
③A=+BA=-B。④C=+BC=+B。
和①②对比:
①A=+BA=+B。②C=-B-C=-B。
由此可以在平面象限上,成立一个新的关系。
逆水大于或等于离火时,离火一定为正。
(X(A≧B),Y(+B))在第一象限。
弱水小于或等于离火时,离火一定为负。
(X(C≦B),Y(-B))在第二、三象限。
这时就会有问题来了,第四象限呢?
此时周文文再来看全句。
『逆水流之,离火上也,弱水接之,离火分也。』
『逆水接之,离火合也,弱水流之,离火生也。』
周文文顿时明白了,他只要在《五行结丹经》的『引气』『锻气』篇中,找出符合这一点的存在的两种五行之力。
而周文文运气好,也很快找到了,分别是乙甲之水和丙丁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