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古以来追求“认识自我”和“明心见性”,这是哲学、宗教和修行的共同目标。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深陷在自身的认知体系之中,难以摆脱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束缚。想要真正认识自己,看到事物的本质,需要从内心深处静下来,让心归于平静,远离世俗的杂念与既有认知的束缚。否则,再多的知识、再大的认知范围,也不过是“井口大一点的井底之蛙”,仍然无法触及宇宙的真正奥秘和生命的核心真谛。
就像一口井,井底的青蛙能看到的天空再大,也永远无法突破井的边界。人类的认知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我们从出生起,逐渐被家庭、社会、文化、教育所塑造。这些认知就像一层层的屏障,将我们的内心与真实的世界隔开。虽然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世界、适应环境,但也将我们束缚在有限的框架中,难以跳脱出来。想要真正地明心见性,就必须学会超越这些框架,将那些不必要的认知、偏见和杂念剔除,让心变得如孩童般纯净。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最接近“明心见性”状态的存在。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尚未建立任何固定的认知体系。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没有偏见,也没有预设的判断。正因如此,婴儿的心是最纯净的,他们不会被杂念干扰,能够全然地感受当下。他们的眼睛看到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被后天认知扭曲的表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接触各种教育和规则,逐渐学会用“成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他们的心开始被各种概念和框架所束缚,纯净的本心也渐渐被掩盖。
三岁的孩子与刚出生的婴儿相比,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的世界观仍然未被完全“格式化”。正因为如此,小孩往往能看到、听到成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有些人将此归因于孩子的“天眼未闭”或心灵的敏感性,但这更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认知还没有被条条框框束缚。他们不会轻易否定自己的感受,更不会因为“这不符合常识”而忽略那些微妙的体验。相较于成年人,孩子更能接触到纯粹的现实。
而成年人则不同。随着岁月的积累,我们的认知体系逐渐变得复杂,经验、逻辑、学识以及社会规范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思维模式中。这种“认知的繁杂”虽然让我们能够适应社会,但也让我们失去了与本心的联系。我们被自己的思想所牵制,被外界的欲望所驱使,被成见和偏见所蒙蔽。这就像给心灵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外壳,看似保护了自我,却让我们难以触碰到生命的本质。
老子曾说:“复归于婴儿。”这句话的意义并不是让人返老还童,而是让我们从精神上回归到婴儿般的纯净心态。婴儿的心灵状态是一种无为的状态,不主动追求,也不执着于某种结果;他们接受当下的每一刻,不加评判地与世界相处。这种“无为”的状态,正是修行的目标。通过修行,我们试图剥离那些后天添加的欲望和杂念,让心回归到最原初的清净。
修炼的过程,本质上是在给自己做减法。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习惯于“加法思维”,认为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积累更多财富就能让生活变得更好。然而,这些“加法”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疲惫。我们追求更多,却无法停下来感受已有的幸福;我们学会了复杂的思考,却忘记了如何简单地生活。修行强调的减法,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困境。通过减少欲望、减少执着、减少杂念,我们的内心才能变得纯净,才能重新看清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