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轻轻碰了碰张峰的手,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那份默契与幸福,已经溢于言表。
“爸爸,以后我们还能来这里吃吗?”三女儿张晓华边吃边问,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当然可以,只要我们努力,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张峰温柔地回答,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与希望。
吃完午饭后,张峰一家四口又逛了一会儿集市。
他们买了一些日常用品和零食,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集市,准备前往镇上的农村信用社。
1988年的中国农村,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万物复苏,人们的生活逐渐泛起新的涟漪。
在那个时代,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机构,承载着广大农民储蓄、贷款等金融需求,是连接农民与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桥梁。
他们决定开设新卡,迈出理财第一步的宝贵资金。
王雪芬手里紧紧攥着张峰赚下来的700元大钞,手心有些冒汗。
走进农村信用社,映入眼帘的是几排木制的长椅和一张旧式的办公桌,墙上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显得既朴素又庄重。
几位穿着同样朴素的工作人员正低头忙碌着,偶尔抬头与前来办理业务的村民交流,态度温和而耐心。
张峰一家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了一个窗口前。
窗口内的年轻女职员面带微笑,热情地询问他们的需求。
王雪芬略显紧张,但眼神坚定,她说明了来意:“我们想开个新卡,把家里的钱存起来,给孩子们以后上学用。”
女职员听后,赞许地点点头,随即开始指导他们填写开户申请表。
张峰在一旁帮忙,不时地用铅笔在一张泛黄的纸上仔细地填写着家庭信息。
孩子们则好奇地四处张望,对这个新鲜又陌生的地方充满了好奇。
王雪芬略显拘谨地将手中的布包轻轻放在柜台上,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叠用旧报纸包裹得整整齐齐的钱,每一张纸币都承载着家庭的汗水与希望。
她将这些钱递给女职员,同时,张峰在一旁递上了事先准备好的身份证明和几份简单的申请材料。
女职员接过这些,开始仔细地核对信息,她的动作既专业又细致,每一个步骤都显得那么庄重。
她一边操作着老式的算盘进行账目记录,一边耐心地给王雪芬说新卡的使用情况。
经过一番细致的核对和登记,女职员终于将一张崭新的存折递到了王雪芬手中。
那一刻,王雪芬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她紧紧握住存折,仿佛握住了全家未来的希望。
张峰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轻轻拍了拍王雪芬的肩膀,以示鼓励。
离开农村信用社时,一家的步伐似乎比来时更加轻快。阳光依旧明媚,微风拂过,似乎也在为这家人新的开始而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