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不是不干人事,他是必须先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后,还是愿意干正事的)
(人各有志,贾诩选了明哲保身,其他人除了智慧也许志节更高。)
(贾诩看事情是真牛,可能做的事太毒了,没什么人吹他)
——————
三国,曹操大本营里,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贾诩。
贾诩一愣,世道真是变了,后人竟然都开始夸他了?
想起天幕提到的他谎称太尉外孙。
那时候他因病辞官回乡,路上与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叛乱的氐族人捕获。
氐族人痛恨汉人,就想把他们全部杀光。
贾诩急中生智,便自称是太尉段颎的外甥,请求氐人留下自己,可以换取赎金。
段颎长年领兵作战,在当地颇有威名。
氐族人担心被段颎报复,便在与贾诩盟誓后,放他离开。而与之同行的数十名汉人,则全部被他们杀害。
其实贾诩与段颎素不相识,只是借他的威名吓唬氐人罢了。
这不过是他狼狈保命的小手段而已,哪里值得被后人提起。
后来他病愈之后,又被董卓征召,董卓入洛阳执政之后,随行之人也全都鸡犬升天,官阶普升。
贾诩因之被封为太尉掾,随后又升迁为平津都尉、讨虏校尉,只是军中的中级官吏而已。
董卓被王允与吕布诛杀之时,贾诩恰在董卓部将牛辅军中。
牛辅被部将胡赤儿斩杀后,军中大乱。
军中一些人想逃归乡里,躲避朝廷的追杀,关键时刻,贾诩站出来了。
他说:“我听说,长安正在议论想将董卓部下凉州的将领全部杀光。要是离开了部队,孤身逃亡,只要一个亭长就可以轻易地对付你,这样只能是白白地丢了性命。”
“还不如率军向西面进发,沿途整编溃散部队,准备进攻长安。若一举得胜,就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为董卓报仇。就算失败,那时再逃也不算迟啊!”
李傕等人听从了贾诩的意见,收束部队整军而西,等到长安城下时,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多万之多。
他们一举攻破了长安城,杀死王允,逼走吕布,而后屠戮官员,抢掠居民。
李傕等人纵兵为患不加节制,乱军烧杀抢掠,横行无忌,杀得长安尸山血海,竟似人间地狱一般。
百姓遭此劫难,死者数不胜数。
后人把这一切罪责全部都归结到贾诩身上,称其令“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所谓“祸机一发,流殃百世”,是长安之乱的兆乱之源与罪魁祸首。
而贾诩的“毒士”之称,也正是来源于此。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贾诩可能为李傕等人背了黑锅。
因为虽然回攻长安的计策是贾诩定的,但长安被攻破之后,烧杀抢掠之事,是李傕等人干的,贾诩并没有参与其中。
他在长安城破之后,对李傕等人的滥杀行为有过多次的制止和劝谏,对皇帝和百官们也颇多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