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74章 战前准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章 战前准备(2 / 2)

手里有地,朝廷对流民的掌控也就更强,大批流民被迁徙到这两个地区,开始重点建设的同时,也在等着春暖花开。

农业钱庄在卢植的操作下开始全面铺开,不过朝廷没那么多现钱借给百姓,对此刘辩专门拉着卢植、荀彧研究讨论过。

农业钱庄推出一款代券,做上防伪手段,再加上官印,代券有二十面额的,有五十面额的,也有一百面额的。

还有更大的面额方便大户持有,防伪技术也更先进,每一张都会记录持有人和来龙去脉。

大面额的交易只能在农业钱庄进行,或者由农业钱庄担保。

另外就是一些零散的小面额,用于找零。

目前最火热的两个面额是二十和五十。

二十面额正好是一个人普通人,一天能赚到的工资。

五十面额正好对应租一亩田的租金。

荀彧举荐蔡邕来做防伪和设计这件事,刘辩琢磨过后同意。

代券开始在农业钱庄运转,朝廷用工,只发代券,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拿着代券到农业钱庄兑换现钱。

老百姓一开始觉得天塌了,但他们尝试了一下,居然真的可以换足额的现钱。

再加上朝廷这段时间积攒的信誉,及刘备、卢植、蔡邕的担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接受。

少数抵触的老百姓,就任由他们去,总有接受的一天。

那如果老百姓刚拿到代券,就直接换现钱,把钱庄换空了呢?

刘辩的处理方式很简单,租田只收代券!不收现钱。

免费施粥,改为超低价代券买粥!

建设好的草庐,超低价代券卖!

还有一系列举措,保证了代券的流通。

只要有流通,再加上只收代券,不怕没人用。

代券风在弘农刮的最响,杨家带头支持,拿了五百万兑换成代券持有在手上,再加上朝廷在这管控力度强,市面上几乎看不到钱的影子。

私下的商贩都开始不收钱了。

当然,为了防止代券滥行,购买力崩溃,刘辩把代券锚定在了朝廷田产、粮食,以及现钱三个方向上。

比如朝廷现有田产一千多万亩,一年可收五个亿的租金。

那么一年新增代券数额,就不得大于五亿。

如此一来,万一出现危机,朝廷迅速把田产租出,就能将代券全部收回来。

还有粮食,之前剿灭六士族,朝廷得到的最多的就是粮食,钱反而只是零头。

粮食足足有一千六百万石!

经过这十几天大手大脚的挥霍,国库总共还剩下一千四百万石左右。

按照现在降低的粮价,也得值四十二亿钱!

要不然当初刘辩怎么会说想象不到的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