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郡到咸阳的路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秦国的治安很好,也许是因为秦国的社会结构严谨,也许是因为严刑峻法威慑,没有人敢去当强盗。听商行的伙计们说,在秦国疆土之内运送货物,除了每次过关卡都要交税以外,并无其它麻烦。没有人敢做强盗和劫匪。强盗劫匪都不用秦国的兵卒,普通村民就能把他们剿灭。毕竟,没有人敢冒着触犯秦律的风险去劫几个铜板,也没有普通百姓愿意帮助隐瞒劫匪的消息而触犯秦国臭名昭着的连坐法。当然,商人们更不敢冒着违犯秦法的风险偷逃税款。
张诚在前世的普法学习和政经课上,学习到连坐法是一种残暴、反人道的法规。但是和扶苏这一路上讨论秦律,就觉得其实连坐法不但不是恶法,相反是一种善法。虽然触犯连坐法会让一些无辜的人受到处罚,但是连坐法普遍推行,大秦每个人都参与到对违法分子的举报行列,反倒让大秦的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所以,法律的好坏,真不是历史学家、法学家有资格评判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民才是法律标准的最好的评判者。
这是张诚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的一点点感悟。
张诚对秦始皇的看法,和历史上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太相同。某位教员曾经洞彻秦始皇在历史上的伟大价值,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这首短诗从历史的角度和国家治理角度重新评价秦始皇,对很多争议事件都有全新的理解。确实,百代都行秦政法,华夏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就是秦始皇奠定的,至于几百个腐儒或者一些竹简的处理方法,虽然当时或者历史上的评价都很愤愤,但是这两件事情对历史发展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影响。张诚作为一个理工男,就是觉得被秦始皇烧掉的那些书大概也没有啥正经学问,烧掉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也没产生过什么影响。
你从司马迁角度看,秦始皇很残暴。但是从张村村民的角度看,秦始皇时期国力强、人民少受干扰和不平、社会廉洁、百姓安居乐业,也是难得的好日子。
这次旅行,对张诚来说,是一次深入认识秦代社会的游学之旅。张诚准备完全抛弃掉历史上对秦始皇和秦朝的有色眼镜,尽量用一种客观的、平民的,属于这个时代大秦人民的角度去了解秦国。
一路平安到了咸阳。
高大的宫阙连绵不绝,好像天空的乌云一般巨大沉重,宫阙向外是各种官衙、作坊和民居街巷,成为一个庞大的城市聚落。但是咸阳并没有城墙。
原因至今也没有人说清楚。有人觉得是因为秦国国都一直在迁徙,从几百年前的雍城、到后来的泾阳、栎阳,再到如今的咸阳,几百年间迁都三次。这最近一次还是孝公时期迁都的,也已经有百多年历史。有人认为国都不断迁徙,不确定一统六国后还会不会迁都,所以就没有着忙建造城墙。
还有一种说法,说大秦军力天下无敌,历代国君认为六国的军队都可以拦截在函谷关以外,咸阳城就不会被攻击,所以无需建造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