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老魁叔特别重视张诚。除了有本事有胸襟见过世面交往层次高以外,张诚做事果决、眼光独到,张诚带着村子发展,张村的未来必然光明无比。
所以看到张诚登门,老魁叔忙出来迎接,等张诚坐下,老魁叔不待张诚寒暄,直接问:“诚哥儿有什么事情要谈?”
张诚也习惯了这种直来直去的对话。开门见山:“老魁叔,我想在村里办办个学校,教弟弟妹妹们读书写字。”
“咱们是农民,学那球……”老魁叔吐了一口唾沫。
“上次我也是这么跟蒙恬大将军说的,结果呢……”
为什么要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这事儿,就这么确定下来,老魁叔再没质疑。蒙恬将军的皮鞭是特别好的背书,由不得人去想为什么。其实在这个时代,教育并不昌盛。秦国更是教育并不普及发达。商鞅和秦王的理论,都是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太多,只要听话、凶狠就够了。所以乡民并不会想到要把孩子送去学习。教育昌盛人人向学,还要等到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风气。还要经过1000多年的时间,社会才能达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共识。
此时此刻,在齐鲁儒学私学兴起,儒生地位已经提高。有头脑的人会去向儒生学习。但是在秦国,人们求学的对象则是官府的吏员,学习的内容也不是君子六艺,而是朝廷律法,这是大秦国独有的现象。在齐鲁,懂得宗庙礼仪能够主持祭祀的人未来能当官,但是在秦国,熟练律法的人,未来最有可能成为官员。连秦国的王子胡亥,都是以赵高为师,学习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