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章 土木(1 / 2)

就在咸阳到处都是乱糟糟的时候,第二期寺工子弟上郡考察团出发了。

为安全和便于管理考虑,张诚要求本次的考察团成员为12-16岁年龄,男女不限。这个时代人相信多子多福,所以即便是卡了这个年龄,仍然有几百人参加到这个考察团。这么多人集体出城,就太扎眼了。最终内部讨论的办法是,把这些孩子编入不同的商队,这个时代只有商贾能够自由出行穿行于郡县之间。

靠许记一家商队是不可能的,许记也没办法把几百个人顺顺利利送出城。好在咸阳是天下皇都,商行甚多,而和寺工打交道的商行更是比比皆是。咸阳的大商行,要么是寺工的供应商,要么是寺工的经销商,千丝万缕的关系。寺工这面骨干集体找到商行,让帮忙送点孩子去上郡,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虽然张村主要来往的商队是许记这一家,但是上郡靠近匈奴,马羊贸易一直都很发达,还是有好多商行走这条线的。几十家商队登记出城,这些孩子也就跟着浩浩荡荡踏上了蒙恬修筑的直道、

根据张村那面来信的要求,一时不能提供充足的房舍,这些游学生就得临时搭帐篷住一下,中学校长大儒公孙尼子保证说,到达张村一个月以后,这些孩子都能有宿舍可住。在此之前,孩子们要露天上课以及参加实践课程。

这个说法寺工的家长们倒也都能接受。每个商队也因此携带了些制作帐篷的桐油布。油布已经按照学校方面要求的尺寸和形状进行了裁剪和缝纫。学校方面说的很明白,支帐篷的木杆村里就能提供,布匹之类还得从咸阳携带一些,张村发展到现在,在纺织业方面却始终没有大的进展。实在是忙不过来。技能点都堆到重工业基础方面去了。

这一批次的学生,成为张村校区历史上起步最困难、最狼狈的一批学生,在后来的校史中,把他们写作是筚路蓝缕的一代前辈,虽然在当时,这些孩子也不觉得特别辛苦。

经历了上千里的徒步跋涉,这些孩子一路风尘,进入张村的时候,各个看上去像是要饭小孩一样。让等候在张村的赵杏儿看得心疼不已。蒙恬带着一众中小学生帮助迎新,给所有孩子编队分组。在规划好的校园区广场一角,地上已经堆好了杆棒,旁边还摆放着很多木桶木盆。蒙恬和学生们引着这些游学生分小队站在广场上。蒙恬和老生们现场示范杆棒油布制作帐篷的方式,然后就是分小队各自在规定区域内搭建帐篷,一时间广场上烟尘四起。

木盆里有清水,孩子们分男女用幕布隔离,用木盆里的水清洗身体,换洗的衣服全部脱掉扔进竹篮里,学校校工把这些衣服用独轮车运到铁坊那面,用高温蒸汽消杀、以后再还给孩子们。每个孩子最后分到了一块毛巾、一把木梳、一套新衣服——学校这面称之为校服。

因为张村在印染纺织这方面一直都不够发达,这些衣服是从商行买来的白麻布,临时印染裁剪和缝纫的。在制作服装方面,赵芃积极参与,并且跟有经验的学长一起学习如何标准化打样、流水线缝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