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第91章 掌上光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章 掌上光明(1 / 2)

赵三球的数学没有那么好,但是擅长实用工作,在养蜂方面是一把好手,在木工方面也有才干。不知道什么时候居然还学会了失蜡法浇筑这事儿。

用称重的方法来推算圆周率,涉及到金属铸造、机械加工、工具测量、密度等等领域,难为赵三球居然绕开了纯粹数学计算,用这样方法得到了精确的结果。

诚如赵三球所说,如果这两个金属块足够大,那么计算出来的圆周率精度就更高,如果这个球有地球那么大,怎么也会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百位以上吧?

但是张苍要的不是一个制作秤砣的工匠,他要的是有耐心、愿意在枯燥运算上付出精力,并且有数学天分和才华的弟子。所以赵三球是不符合要求的。

但是这次制作两个金属块的方法,也确实可以带动很多领域的进步。比如,关于密度的讨论。

张诚把这份书信折叠好,收在一个小箱子里。

张苍的科系开始成立了,这是张村这所大学的第一个院系,数学总会走在时代最前面,虽然很多时候,看起来纯数学理论研究和大众生活关系不大,但是它却能决定一个时代科技发展的上限。

何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用得上数学的地方多了去了。投石车、弩枪,乃至后面的火炮,都需要专门的数学知识做支撑。战争总是推动技术的动力。

赵杏儿寄来的东西杂七杂八,经常是一些在张村实验的尚不成熟的想法,包括草图、文字描述、半成品之类。这次赵杏儿寄来一件成品。是一个玻璃、陶瓷金属组装的小东西——一盏煤油灯。

这盏灯有一个陶瓷的油壶,一个金属的灯芯调节器和一个玻璃灯罩——看得出,这个灯罩不是吹制的,而是浇铸技术制成的,可以称之为琉璃器。玻璃不是透明的,而是有一点毛毛的半透明。

没想到玻璃、陶瓷以这样的方式组合在了一起,张村第一批玻璃器不是杯子,而是一盏灯。

灯芯调节器是用薄铜皮制作的。有一个螺丝调节灯芯的长度。看起来车床在张村已经开始应用了,能制作这么精细的螺丝。

赵杏儿很得意的说,这个灯比蜡烛更方便,还能防风。很明亮,就是气味稍微有点刺鼻。但是也已经比商行里卖的灯要好得多了。

另外一个小纸包里是几块薄木片。配了一副制作很精致的火刀和一块燧石。赵杏儿特别说明这个火刀燧石的用法。火刀敲击燧石,火星落在薄木片上就能点燃,取火更方便。薄木片是徐先生发明的,是松木片蘸了硫磺,又刷了一点石蜡。火刀和燧石的方法是蒙恬提供的。赵杏儿有点抱怨,说徐先生搞了那么多实验,花了不少钱,却只拿出这个东西来。言下之意觉得这东西简陋。

张诚坐下给赵杏儿回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