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赵构即位之初,他罢免爱国名臣李纲,宠信权奸黄潜善和汪伯彦。
太学生陈东和士人欧阳澈上书反对。
陈东指责宋高宗不该登基即位,如宋钦宗回来如何自处?
欧阳澈“语侵宫掖”,涉及宫闱丑闻。
赵构恼羞成怒,将他们处斩。
但是年轻的赵构很快后悔,他给两位死者赠官,派人祭墓,说:“朕初即位,昧于治体,听用非人,至今痛恨之。虽已赠官推恩,犹未足以称朕悔过之意。”
但他的弥补措施已无济于事,伪齐刘豫公开为陈东和欧阳澈在应天府立庙,以彰其过。
所以说,十五年前,赵构杀害上书言事的太学生陈东和士人欧阳澈,结果只是极大地提高了牺牲者的声誉,而使自己背负难以洗刷的恶名。
从这以后,他一直引以为戒,不敢轻杀南宋官员。
秦桧对胡铨恨之入骨,在自己的一德格天阁中写上胡铨等人的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
然而在宋太祖秘密誓约的约束下,只要宋高宗未予首肯,秦桧始终无法杀害官卑职小而又贬黜流放的胡铨。
可是,在抗金过程中,岳飞屡立战功,兵权在握,威高望重,深得军心民心,赵构自然会担心岳飞会有功高震主之威,对岳飞的疑忌愈来愈深。
而最让赵构恼火的是,岳飞的抗金态度十分坚定,一直反对和金国议和。
绍兴九年,南宋正式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对金国称臣纳贡,宋金第一次议和正式完成。
之后,宋高宗、秦桧为安定民心,也为了粉饰太平,宣布“大赦天下”,而且为了拉拢朝臣,还命百官进庆贺表,并给大臣们加官进爵。
岳飞被授予的正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但是岳飞却多次上琉,力辞不受,并沉痛地指出:“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怎么说呢。
在一群淤泥中忽然长出了一朵白莲花,瞬间就显得和整个场面格格不入了。
岳飞的行为,不仅得罪了朝中大臣,就连皇帝的脸上也挂不住了。
到了完颜宗弼来议和的时候,有两个点正好戳中了南宋君臣的心。
对于赵构而言,他渴望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在他看来,整个宋朝不允许有这么牛逼的存在。
对秦桧而言,他渴望完成亲爹交付的任务,况且议和对于金也好,对宋也好(他自己认为),为什么不去做呢。
于是乎,岳飞就成了这个路上的绊脚石。
当然了,如果只是面对对金国妥协求和,以及解除大将兵权这两件事情,岳飞并不是非死不可,也可以仅罢官赋闲,得到与韩世忠一样的善终结局。
毕竟岳飞当时已经被解除了兵权,后来又被罢官,很难再对赵构与秦桧的卖国求和政策构成阻碍,更不可能威胁南宋皇权。
退一万步讲,威名远播的抗金名将岳飞曾经是南宋的重要军事支柱,金人十分畏惧他。
被扣押在金国的宋使洪皓曾经在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 。
假如南宋留着岳飞不杀,即使暂时不用岳飞,或者把他软禁起来,也可以在无形中震慑那些贪婪狡诈、反复无常的金国女真统治者,使金人不敢轻易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