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星空的丈量者
不同 “量天尺” 的发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出现过一些被认为可能与占星相关的 “量天尺”。1974 年,福建泉州湾出港的一只南宋船只上,发现了一件以干竹制成的怪异尺子 ,被称为 “量天尺”,又叫 “牵星尺”。这把竹尺被发现时拆成了三截,有五个刻度,每个格刻度为 2.6 公分,还有三个无刻度的格子,中间是无刻度部分,后被研究调整为有刻度和无刻度两个部分,有刻度部分用于测量天象,无刻度部分用于手持。
而明朝马怀德的 “牵星” 盘也备受关注。据明朝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记载,苏州马怀德的牵星板一副有十二片,由乌木制成,自小渐大,最大的长七寸余,分别标为一指、二指以至十二指,皆有细刻 。此外还有一块象牙,长二寸,四角皆缺,上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等字,颠倒相向,被认为是周髀算尺。严敦杰在 1966 年出版的《牵星术 -- 我国明代航海天文知识一整》中,首次对其进行描述,提出 “牵星盘” 是中国古代测量船只位置的天文测量设备,并与阿拉伯导航设备 “卡玛尔” 作比较,分析了其用法。
关于 “量天尺” 的争议
对于这些 “量天尺”,学者们存在诸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泉州海船上的半刻度木制尺子并非专门用于天体测定,可能只是常见的民间用品。比如,1975 年在福州发现的一件类似的刻花髹漆大尺子,根据墓主身份及陪葬物品等资料,被确定为女式缝纫工具,其刻度为半,刻格为五格,其余部分无刻度,与泉州海船上的木尺型式一致且长短类似 。另外,《中国古度衡图志》中收有 10 多把两汉到南宋时期只有半边比例的古尺子,型式与泉州海船上的竹尺相似,还有相关文献表明泉州竹尺可能是福建乡用的尺子。
而关于马怀德牵星盘,争议主要集中在其来源及与外来设备的关系上。由于马怀德身世不明,牵星板上是否有绳索等问题也引发诸多猜想。比如有观点认为马怀德牵星盘与阿拉伯导航设备 “卡玛尔” 相同,之后五十年里很多学者围绕此观点讨论,提出 “板绳” 组合测量纬度的新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