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与穆念慈对视一眼,眼中闪烁着感激与决然,他们齐声应和:“愿遵兄长之命,共赴前程,不离不弃。”
随后,三人举起手中的酒碗,那是最普通的陶碗,里面盛满的是村民自酿的浊酒,却在这一刻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他们轻轻相碰,一饮而尽。
礼部侍郎等一众文臣,虽心有不甘,却无人敢在这时出言扫兴。他们远远地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既惊讶于皇帝的决断,又暗自揣测这背后的深意。
那些原本对杨过一家持有异议的大臣,此刻更是噤若寒蝉,宋理宗的坚决态度已让他们明白,这家人已非池中之物。
仪式结束后,宋理宗亲自执笔,在一张黄绢上写下结拜文书,并加盖御印,以示正式。
村民们围拢过来,他们或许不懂得太多朝堂上的弯弯绕绕,但看到皇帝与平民如此亲近,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孩子们兴奋地围绕着过来,宋理宗便带着弟妹二人给孩子们分发吃食。
这一日,牛家村见证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一个皇帝与两位平民的结拜。
按道理来说,皇帝祭拜天地,是要沐浴更衣,焚香祈祷,建立祭坛,等等一系列琐碎的事物,而操办这些琐碎事物的部门,往往都能大捞一笔。
现在不光是这些贪官捞不到油水了,更主要的是。
这牛家村门口,啥也没有,宋理宗,杨康,穆念慈三人就这样在光秃秃的桌子前,点了几根香,喝了一碗酒水,就算结拜了?
礼部的大臣在宋理宗结拜过后,哆哆嗦嗦的说了句。
“官家,这样是不是不合礼法。”
话刚说完,就被宋理宗一巴掌拍了回去。
其实他关心的不是宋理宗和别人结拜合不合礼法,而是宋理宗没通过他这个部门结拜,举办祭司,自己衙门这么多人都没钱捞了。
但礼部侍郎一出声就触了霉头,这之后,就没大臣敢再出来说啥了。
其实在宋理宗,得到了赵阮的信息以及众武将的回报以后,就把自己封杨过为长安制置使的密旨给公开了。
当众就给杨过这个年仅13岁的孩子封了官,虽然杨过不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