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最小的偏差,在这台行星级别的粒子加速器里都是不能容忍的。
最后的要求是在三亿多公里的加速管道上,任何位置的最大偏差都不能超过一厘米。
要在这么大的范围内保持这么高的精度,比制造芯片还要难得多。
这项任务只能依靠智能机器人来完成,人类,即使是新人类,也是无法胜任的。
“可以做到,你看这是我们最新开发的恒星定位系统。
我们在太空部署了数百万个探测器,通过它们进行实时测算,并以中央恒星为基准点,再加上‘女娲’系统的帮助,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精度!”
这种问题他们早就考虑好了。
确保精度其实并不复杂。
利用遍布整个太空的上百万个探测器联网协同工作,再加上中央恒星的固定位置作为参考,精准度是有保障的。
一切准备就绪后,谢叙又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实验室里,他的同事向他详细讲解了从粒子加速器建造到最后使用的全过程。
第二天早上,谢叙和同事们来到了近地轨道的空间站进行会议,所有参与该项目的关键人员都在场。
会议主要讨论了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应急预案。
“好的,现在进入最后一项议题,探讨粒子加速器建成后,它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以及应用前景。
”孔浩天既是总工程师也是这场会的主要主持人。
很多参会者已经坐不住了,一个个站了起来。
“孔老师既然提到这一点,我就直说了。
我还是怀疑这么大代价修建的加速器,是否真能带来预期的效果?会不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发言的人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天文学家,尽管头发已经斑白,但仍然是联邦国的宝贵人才,负责观测并计算星空中的恒星数据。
这位老教授曾为人类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比如发现了某颗直径超过十公里的大型小行星,那次如果没有及时摧毁,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的质疑引来了在场其他专家的共鸣。
大家都知道粒子加速器是个复杂的装置,乐观地看,它可以推动物理学和技术的大飞跃;悲观一点的话,它的实用性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各位,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请先看看这些资料。
”孔浩天拿出一份文件传给每一个人,“这是关于建造行星发动机的秘密报告,里面详细记载了整个建设过程。
从中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七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不仅仅是飞船发动机技术,还有超大型核聚变发动机、先进的量子通信手段乃至能量武器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我也曾经像大家一样困惑,这粒子加速器,或者说是对撞机,它到底有啥用?我们的文明真需要这个东西吗?直到行星发动机超级工程竣工时,我才明白,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孔浩天冷静地说。
他已经完全相信了谢叙的话。
这些大工程不仅能极大促进人类科技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工程一旦完成,就意味着我们实现了一次跳跃式的进步。
谢叙站起来支持孔浩天,并大致解释了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
科学家们听得连连点头。
多年来,关于对撞机的相关文件一直处于绝密状态,现在终于解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