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近一百五十年历史的上海十六铺码头,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重要的水上门户。它见证了中西方商贸交流从小到大,亦见证了上海从小渔村走向繁华大都市。
据《上海名街志》记载,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团练组织———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由铺内各商号共同承担。计划是划分为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从头铺到十六铺)。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随之取消。但是因为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都将这里称作“十六铺”,作为一个地名,这个名称也就存用至今。
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有兴利源码头、大达码头、王家码头等大大小小的客运、货运码头十几个。
当年杜老板就是从这里发迹崛起的,在此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此处的中下平民百姓几乎没有一家未受过杜老板的恩惠和关照。只要杜老板一开口,下面的人就排着队前来效命。
当晚九点多,杨志接到顾嘉棠电话,说是老家的表弟到了。便与高杆龙徒步前往十六铺,两人刚到一码头(即现的旅游码头),有辆黄包车便凑了上来,低声问道“二位先生,是见表弟吧,坐我的车去吧”。
杨志看了他一眼,是个职业的黄包车夫,便说:“我表弟住在花园1号,侬晓得阀。”
车夫点点头,杨志与高杆龙坐上车。车夫拉起就跑,速度飞快,进入十六铺的外马路及里弄,黑灯瞎火的七拐八拐,杨志实在是记不住,只得任由他啦。不到十分钟(实际离江边码头不远,只不过车夫出于谨慎,多绕了一圈)。黄包车来到一个小面粉厂大门前,车夫上前轻轻敲门,大门上的小口打开,里面的人一见是车夫的脸面,二话不说便打开了一条门缝。车夫说了声“二位请进”,拉起车就走,干脆利索。
杨志进入厂里,这个面粉厂早已停产,占地几千平方的厂院内空无一人。看门人引着杨志来到后部的仓库和宿舍区,在值班室见到了顾嘉棠,屋里还有杨北魂和陈家良。陈家良一见杨志,立马敬礼:“报告营长,特战连一排和警卫班全体到达,一切顺利。”
杨志没有回礼,说道:“很好,家良。现在开始叫我少爷,严禁敬礼,严令弟兄们不得随意说话,非要说话也要小声。就是在房间里也是隐蔽任务。”
顾嘉棠说:“陈长官他们刚到半小时,都在宿舍里休息。他们是第一批,明天和后天是第二、第三批,都扮成帮中弟兄和码头装卸工,混在运货的船上进来的。每一趟都有我手下的两个弟兄负责主事,其他弟兄不知道他们的底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