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岭战役后,日军重新部署兵力,三路进逼德安,多军节节阻击,战至27日,放弃德安,此时武汉已撤守。随后,日军第9、第27师团进入鄂南辛潭铺,相继占领通山、崇阳、通城、咸宁。
当1938年10月中旬战事迫近武汉核心阵地之际,各方面条件已明显不利于武汉固守。从战略态势来看:武汉东面,长江沿岸各城镇、要塞尽失,门户洞开;武汉北面和东北面,日军占领平汉线、翻越大别山后,尽占武汉以北各阵地;武汉东南面,日军正加紧战略推进。也就是说,武汉三镇已逐渐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从作战地形来看:尽管早在1936年我军就构筑起了以武汉三镇为核心,约100公里长的环形防守阵地,金陵失守后又修筑了不少坚固工事,但是,武汉三镇近郊多为湖沼港汊,无险可守,不宜于大兵团的城市保卫战。
从部队状态来看:我军固然同仇敌忾,士气旺盛,在数月作战中予敌大量杀伤,但在连续数月的作战中,伤亡也极大,且相当疲惫,亟需补充休整。鉴此,统帅部审时度势,果断决定主动退出武汉。
10月14日,最高统帅以“14·16令一元电”训令武汉会战的第五、第九战区部队:“于一星期内变更现在态势”,转移阵地。17日,又分别致电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明示退出武汉的理由和部队转移的部署。同日,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命令第五战区:麻城、径扶、宣化店至武胜关等处,应多支持几日,以使转移便利;长江埠、新堤之线间应暂不破坏道路,作为武汉卫戍部队的退路;各部转移之前,必需留置掩护及前方游击部队,与敌接触,以资牵制。
当日,第五战区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商定转移计划,决定:“战区以调整态势,即将主力逐次向铁路以西转移,确保鄂西;以一部留置苏、皖边区及大别山脉游击,以牵制敌之西进。”随即,除第二十一集团军留在大别山打游击外,第五战区所属各兵团主力开始转移。
长江以北、大别山以南的第五战区右翼兵团,从19日起,且战且退,从浠水向巴河、阳逻、团风、黄陂转移。汉口附近的第二十九集团军第四十四、第六十七军由黄陂,经三汊港、云梦、应城,向潜江集结。第二十六军退至平汉路西再移京山。第五十五军赴钟祥后转枣阳。第八十七军垫后阻击,掩护各部转移后,经孝感、应城至沔阳、皂市附近集结整理。
正在鄂豫边界浴血阻敌的左翼兵团,以第三十三集团军和第二十六集团军第十军掩护作战,其他主力迅速脱离战场,先沿商(城)麻(城)公路南移,后向西折道河口店、花园、安陆,再北抵枣阳。第七十一军主力脱敌后渡过淮河,北上到达豫南唐河。第三十三集团军掩护兵团主力脱敌后,于云梦以北渡过涢水,到达钟祥、荆门地区。
豫南兵团先是阻击日军后再转移。其中,第三十九、第三十一、第六十八军于武胜关、平靖关和应山阻击日军,掩护兵团其他部队转移后,分别向随县、枣阳撤退。第十七军团进入桐柏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