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三月,杨帅得知通城日军迭经我军袭扰,计穷力竭。遂下令进攻,由133师以397团在大沙坪东南团山地区阻敌援军,以398团协同58军新编第十师28团,从通城东西两面夹攻日军。经一夜激烈巷战,日寇伤亡惨重。次日早晨,通城残敌在飞机及大沙坪敌炮兵掩护下,逃窜至大沙坪。398团和28团同时收复通城,后由133师398团担任守备,师部进驻通城以南石潭碑以资策应。通城的收复对后续的长沙防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九战区司令部特意致电嘉奖。
1941年初,日寇乘英、美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机,积极谋求南进,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也希望利用中国抗战拖住和消耗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日寇强烈感觉到自己在远东进行的战争实际上面对的是中、苏、美、英四国,因而处理中国问题必须解决南方问题。基于这种背景,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大东亚长期战争指导纲要》和《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 。但因苏德战争爆发,日军积极准备对英美开战,无力投入更多机动兵力,被迫缩小规模,仅将目的定为予9战区我国军队一次重大打击。
1941年8月中旬,日军第11集团军集结了4个师团主力及4个旅团等12万余兵力于岳阳、临湘地区,准备再次进攻长沙。9月7日,日军向大云山、方山游击根据地进攻,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
这次鬼子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分散兵力,将主力部队集中在狭窄的正面,准备以大规模兵力正面猛攻进行决战,避免再出现像第一次长沙会战中那样,因军力分散而遭到各种伏击的情况。
面对日军的这次进攻,薛岳仍然担任第九战区司令官。他分析认为,在国际局势的影响下,美国对我国实施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使得我军在装备和物资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在这次会战中,可以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以火力和阵地对抗日军的进攻,并寻找机会反击。
9月7日,日寇与和我军正式展开激战,这一次第9战区部队面临的正面作战压力非常大。战区司令部沉着冷静地要求各部队依据当地地形优势,对进犯鬼子展开多次阻击。
9月17日,日军第11、6、13三个师团开始向长沙北部发起猛攻。薛岳命令第9、10、27、58四个集团军在长沙北部构筑了五道防线,并利用美援物资装备了大量火炮和机枪等重武器,在防线上与日军展开激烈交火。
同时,在长沙东部山林中埋伏了第4集团军和新编第1师等部队作为预备队和反击部队。双方在长沙北部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
由于中国火力优势明显,日本步兵在进攻时遭到了巨大的阻碍和损失。但是由于9战区下达作战命令的无线电报竟被日军窃收并破译,使我军陷入极大被动,虽多处与敌激战,但遭遇失败。又由于我军防线较为分散和薄弱,在日本坦克和飞机的配合下,防线还是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