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等学生来求教,非老师主动往而求学生学!
《易经》之《彖》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
意思是指将懵懂天真的孩童,培养正直无邪的品质,是造就圣人成功的必经之路。
这时,一位年幼的凌家子弟举手了,老道长示意他可以提问。
这位凌家子弟说:道长,不是所有刚出生的小孩都懵懂天真,像瑶瑶,她刚出生就比我们都懂得多!
老道长微笑着说:瑶瑶是个例外,她一定是经过奈何桥时,没有喝孟婆汤。
坐在这位凌家子弟旁边的其他凌家子弟作势伸手拍打他,说他打断老道长讲课。
老道长摆摆手,表示没事,又继续讲课:
我们为什么要讲蒙卦?
《易经》乾坤为首家,屯蒙为第二家。
《彖辞.蒙》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我要去求那些蒙昧的学童来接受启蒙教育,而应该是学童来求教于我,这样才能志知趣相应”。
我们只对那些心怀诚恳的孩童启蒙,因为他们心存刚毅、符合中庸之理。
拒绝对那些心存狡辩、没了天真的孩童进行启蒙,因为他们已亵渎了神灵,亵渎了启蒙的初衷。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蒙以养正”。
这时,凌轩举手了,老道长示意他可以提问。
凌轩站起来说:道长,孔子曾在《论语·卫灵公》里说过“有教无类”,指人不分贵贱贤愚、品德优劣,都可以进行教育,通过教育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别。
为什么现在又说“拒绝对那些心存狡辩、没了天真的孩童进行启蒙”?
老道长微笑地说:凌轩问得好!
这是因为“启蒙”与“教育”,是不同的两回事。
“启蒙”指人刚出生到3岁的阶段性学习;而“教育”指人3岁以后的学习。
换言之,“蒙以养正”指三岁前,对“人之初”的启蒙;“有教无类”指三岁后,对“性乃迁”的纠正。
可能你们会说,三岁的小孩懂什么?正是这个认知,害了不少孩子错过了最好的启蒙时机。
古话有说“三岁定八十”。
这句话其实是真理!人在三岁前,来自身边最亲密的几个人的启蒙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走向。
这时,一位年幼的凌家子弟举手了,老道长示意他可以发问。
这位凌家子弟站起来,说:道长,我明白了!为什么瑶瑶那么聪明,是因为她从小总和轩哥哥一起。
凌家子弟们发出了一阵哄笑,坐在这位凌家子弟旁边的年长一点的哥哥,就伸手拍打这位调皮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