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十万大山:1840> 第22章 林则徐赴广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林则徐赴广东(1 / 2)

1838年的冬天,亚热带的干季来临,十万大山深处,几个穿越而来的大专生正怀着满腔热情捣鼓着烧制、干馏各种矿石,制作各种器械。

他们无力关心这个世界,他们只想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力量发现到他们之前,他们能造出几门土炮,保住自己生命安全,保住自己不会成为大清帝国权贵眼里的大熊猫。

他们也从未想过用穿越过来的资源和大专生学的那些三脚猫的知识提前让中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

此时世界的发展还没有被这几个穿越而来,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所干扰,依然按照历史轨迹在前进。

中英两国几乎同时在15、16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有许多以纺织为业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称之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而在英国,从15世纪中期,英国毛纺织业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到16世纪中期,英国毛纺织品已经占商品出口总量的90%左右。

为什么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呢?

其实不难发现,两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在这一时期都是比较孱弱的,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得到了君主的直接支持。

而明朝就不同了,封建地主势力和儒家传统思想,恰恰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这就悲催了,明朝的资产阶级力量还没发展,就平白地比英国的资产阶级多了两个强敌。

这也就注定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夭折,也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具有巨大扩张价值,但工业体系与国防体系相当落后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

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

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清政府拒绝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