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腰瑶寨与柏家村同在十万大山中麓,但因地形偏僻缘故。
中麓这块谷地,因最南之处是悬崖,不能通行,朝东又有野河成为天热屏障,朝北有饿狼坪这样凶兽出没之地,饿狼坪之北链接十万大山北麓又有一座大山阻隔。
此地除作为险地可守之外,交通极为不便,离最近的垭口又远,本地蛮夷自古都嫌弃进出不便。
唯有后来赤腰瑶寨从湖南迁入此地后,方开辟一些田地生存,后又有柏家村来此,只有选择海拔更高之处开垦,两家在此呈一南一北之势。
赤腰瑶寨和柏家村之间相距约6、7里路,西边从两座山峰之间的一条细窄的山涧外出一路向西可以到达最近的一个垭口。
到了垭口山道,折向南可以顺着山道下山,向北翻过垭口可以到达上思府和南宁府交界的地带。
两家占据的山地就像一个长腰子形状,东南北边被野河、大山、悬崖包裹,西边外出的小路就是肾脏的动脉。
赤腰瑶寨的地势要比柏家村的平坦,这也是先来者得之,水田也比柏家村要多一些,所以人口也相对柏家村多,有两百多人口。
但目前粮食产量和人口达到了一个平衡,虽然粮食不够吃,但是再开垦田地也无力种植,粮食产量低下,也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丰南号”和赤腰瑶寨达成初步协议后,黄兴发就指定了妹婿赵五伢专门负责与“丰南号”对接。
管老便在此人的陪同下对赤腰瑶寨的田地进行了踏勘,大致测算了水田和旱地的面积,适合种植的品种,以及需要改造的工程量,一一记录下来。
田地改造的工程要求及方法一一写下,先交给赤腰瑶寨集中全寨人力先行进行改造。
对管老,黄兴发十分尊重,年长为尊,瑶人亦如此。
在清朝,普通人家六十二岁的老人已是稀少,管老这样的人去哪里都受人尊重。
更何况,瑶人也被告知,此老是粮食增产之关键,那更是言听计从。
黄兴发每日遣两人清晨便在柏家村门口等候管老,将其接到赤腰瑶寨,一路上保证安全,防止野兽侵扰。
曾经在柏家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农业基础大建设活动又在赤腰瑶寨开展起来。
老管指导瑶民们采用科学的耕作方法,修建水渠,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整个工程在瑶寨瑶民高度的热情下,两个月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