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上热热闹闹的正在大搞建设,但距此十万八千里以外的东海却牵动着大清朝核心的心。
占领定海补充了后勤之后,英国舰队一路北上直奔大沽口,天津开始告急。
道光皇帝一开始态度强硬,传谕给当时的直隶总督琦善:“不准通商,断不能据情转奏,以杜其觊觎之私。倘有桀骜情形,即统率弁兵,相机剿办。”
要求琦善不准和谈、率兵”剿办“。
然而仅仅6天后,道光帝在收到琦善大沽口“炮位陈旧、兵力不足”的回奏后,马上改变了态度,谕令琦善:“督饬所属严密防范,临时仍相机办理,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倘有投递廪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
此时的道光帝意识到有可能打不过英军,于是开始接受和谈。
1840年8月9日,英国舰队驶进大沽口,将大炮对着大沽口炮台进行威慑,大沽口炮台危如累卵。
数日后,琦善在道光皇帝的授意下派人与英军接触,英军向清政府递交了《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指责清朝政府,指责林则徐粗暴对待英国商人,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并惩戒林则徐。
琦善派人将英军书信送往京师,并在附折中详细汇报了英军舰队的情况。
道光皇帝看完奏折,认为英国舰队如“海中鲸鳄,来去无定”,开战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胜负难料,而与英军和谈则“片言片纸,连胜十万之师”。
此时,道光帝以为,只要惩处了林则徐,英军自然就会撤退。
于是直隶总督琦善奉命与英军代表义律在大沽口举行会谈,但琦善哪里敢割地,只能含糊其辞。
双方你来我往僵持了一个月,会谈没有任何进展。
琦善含糊其辞地表示“定能代申冤抑”,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英军必须“返棹南还,听候办理”。
双方展开了谈判拉锯战。
最终英军由于水土不服,士兵中爆发了疫病。英军迫不得已同意从大沽口撤军,同意将谈判地点改成广州。
大沽口危机解除,京师暂时安全了。
能够让英军从天津退去,琦善在道光帝心目中顿时成为了有用之人,话语权极大提高。
为了能够给谈判创造有利条件,琦善伙同主张议和的军机大臣穆彰阿、浙江钦差大臣伊里布等朝臣向道光帝夸大英军军力,诬指林则徐允许烟片贩卖后又反悔禁烟,激起英国发动战争,将所有战争责任归咎林则徐身上,主张“罢战言和”,要求进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