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姚、李二人的同意后,高建国准备把方案起草出来,待委员会人员到齐后再宣布通过,然而,此时一个消息传来,宣慰司的征粮指令下来了,小小的琼州路,居然要征粮13万石,虽然是明年夏收后一起征收。
刚进11月,海南岛上还是秋高气爽,第一寨三长老的部里,一栋完全仿汉制的大院里,昌化军知州衙门的张管勾和百户所的百户正和三长老、六长老在一起喝酒,看得出,几个人兴致都很高。
第一寨早已汉化,只是还打着个黎寨的幌子而已,不过大祭司和7位长老的权益却没有变化,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带有奴隶制的深刻痕迹,只是人身依附关系没有那么紧而已,处罚上也比山里的黎寨稍显仁慈些。
三长老汉名黄正前,字风台,六长老是他的堂弟,名黄正金,字昆奴,这寨子,实际上就是这7个长老的,至于那个什么大祭司,更像是个吉祥物,除了在朝廷官员那里露个面,为黎寨争取些优惠政策外,基本没什么权势,地也没有,连一般的生活支出,都要各长老匀一点所谓的“供奉”才能维持。
这寨里,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大长老、三长老和六长老,大长老年事已高,但是2个儿子很有出息,长子是读书人,在前宋时曾考取功名,后来蒙元占据琼州时,他并没响应文相公的起兵号召,而是跟大多数官员一样,立刻“改旗易帜”了,因他又是读书人,于是,很受蒙元官府的看重,如今已是一路的主簿。
一路主簿已是从五品的官员了,又拥有实权,比之今天在这喝酒的什么张管勾,无论品级还是职权,都不可同日而语,大长老的二儿子也在官府,如今是这儋州衙门的一名吏目,有这些关系,大长老尽管在财力上不是最强,但是在寨中说话却毫无疑问是最有权威的。
三长老早年跑过行商,跟吕世明也认识,这人算是有些眼界的人,因为会处理与官府的关系,生意作的还是不错的,这人最大的毛病是见风使舵。
前宋时,昌化军的同知跟他关系甚好,他做生意这位可以说是百般关照,但是蒙元来后,这同知响应文相公号召,意图在昌化秘密招兵相应,结果没想到这位行商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跑到蒙元官府告密,最后恩人全家被戮,上演了一出“忘恩负义”的现实活剧。
不过,也因为他擅于见风使舵,蒙元官府他也打点的很好,这第一寨对外的生意,几乎全被他垄断了,所获巨利,贸易点遍布琼州、雷州、广州诸路,算是这寨里财力最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