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街的白天并不显山露水。水泥马路上,三三两两堆放着塑料棚布和钢管。头发花白的老爷爷坐在凉茶铺看报纸,不时有身穿纱丽的南亚女子经过。茶餐厅的早餐时间还没有结束,一个三明治奶茶套餐,只需要不到三十港币,比港岛要便宜得多。往上看,唐楼正面的马赛克瓷砖已经剥落不少,大大小小的灯箱广告“旁逸斜出”,直伸到街道中间。一户挨着一户的“握手楼”上,居民自己用毛竹搭建晾衣架,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远看宛如“旧衣批发市场”。
直到临近傍晚时分,当挎着腰包的商贩们陆续到来的时候,庙街的一天才算开始。他们从附近唐楼的仓库里,拖出装满货物的推车,然后戴上手套,将堆在路边的钢管加以组合,支起杆子固定,搭出骨架后,再蒙上塑料顶棚。二十分钟后,一个个长约两米,宽只有一米的档口便出现了。天色渐暗,弥敦道的小巴站旁,下班的人开始排成长队,霓虹灯闪烁,属于庙街的时间到了。
档口一家连着一家,除了三个十字路口外,所有的空间都被商贩们占据。李明路过这些档口的时候,感受着这庙街的“吵闹”,摇头风扇的哗哗声、大排档后厨的锅铲声、卡拉OK馆传出的粤语歌声,伴着商贩用扩音器播放的吆喝声……庙街的夜嘈杂喧嚣。来往的人群中,以欧美和东南亚面孔居多。他们左看看、右摸摸,盯着这些商品出神,不时掏出相机拍上几张。还有一些则是三五成群的“古惑仔”和“南洋佬”,他们中领头的人举着手机,大声吆喝着什么。一些惧怕他们的商家,纷纷眼神躲避着。身着制服的巡警,慢悠悠的看着这一切。在他们眼中,只要没事情发生,今天便可平安下班,回家尽享安乐茶饭。
庙街售卖的货品,以日用百货和服装为主。发箍、小手包、手电筒、冰箱贴,单价不过几元到百元港币。同样的餐饮或服务,庙街都比其他地方要便宜一些。在这里,洗一整桶衣服,标价是十五港元,茶餐厅一个有肉有奶茶的套餐,只需要不到五十港币。正因为如此,庙街一直被称为“平民街”。很多旅行手册上,都将这里作为香港必去的景点。香港旅游部门在电视频道里,卖力的宣传着“庙街夜市”是香港十大景区之一。
在这里,有人们喜欢的经典港片所青睐的取景地。李明这时停了下来,拿出数码相机捕捉着霓虹灯背景下的迷人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