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的歌曲,只是纯粹地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
它旋律优美,歌词真挚,没有任何政治倾向。
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这样柔情似水的歌曲,被视为与时代主旋律相悖的存在。
被贴上了“靡靡之音”的标签。
作为穿越人士的石磊,来自思想更加开放多元的二十一世纪,他明白邓丽君歌曲的艺术价值,对将其定义为“靡靡之音”这一点,他内心是不赞同的。
在他的认知里,音乐本应是无国界、无政治立场的,它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心灵的慰藉。
袁宝珍则截然不同,她是那个时代土生土长的“土着人”,没有经历过未来的变革与发展,自然无法感知到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及新时代人们思想上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她的世界里,那个年代的思想根深蒂固,又红又专是她坚定不移的信仰。
她坚信着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秉持着那个时代主流的价值观,对一切可能威胁到这种思想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